.:.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榴故事]​再议新京报刘某州事件:连续报道纠纷事件是否应注意单篇完整性?
本頁主題: [榴故事]​再议新京报刘某州事件:连续报道纠纷事件是否应注意单篇完整性?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钱庄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707
威望:326 點
金錢:754865 USD
貢獻:28465 點
註冊:2013-08-08

[榴故事]​再议新京报刘某州事件:连续报道纠纷事件是否应注意单篇完整性?


1 月 24 日,河北寻亲男孩刘某州(未成年人)自杀身亡的消息引起全网激愤。网友认为是新京报的报道导致了刘某州的极端行为,因此新京报作为众矢之的被骂上了热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纠纷事件中媒体应该怎样报道?需要秉持怎样的操作规范?
1 月 26 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某省级党报副总编辑,某都市报时政部主任,媒体人无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韩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
新京报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报道观察
《传媒茶话会》注意到,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从 2021 年 12 月 13 日至 2022 年 1 月 19 日,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新京报,根据事件进展,一共刊发了 5 篇视频、文字报道,包括对刘某州本人、刘某州生父母、刘某州舅妈以及相关公安部门的采访。
第一篇稿:2021 年 12 月 13 日,刘某州在网络寻亲引发关注,新京报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采访了刘某州本人,并于当天联系采访刘某州养父母(均已去世)方面的舅妈柴女士(刘某州常年居住在她家里),当晚 21 时刊发视频报道《男生自曝 3 个月大被买回家发寻亲视频 舅妈:像亲儿子一样照顾他》。
第二篇稿:2021 年 12 月 15 日,刘某州寻亲成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特别开心,激动得睡不着觉。新京报当天刊发视频报道《3 个月大被买回家网上寻亲男生已找到亲人 寻亲者:特别开心 激动得睡不着觉》。
第三篇稿:2022 年 1 月 18 日,随着刘某州与生父母矛盾冲突的舆情在网络不断发酵,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刘某州生父母,对生母张月娥进行采访,内容涵盖刘某州身世及目前张月娥生活状态,刘某州去三亚旅游的费用,返回山西后团聚等有关情况,重点介绍了为什么没有买房,网暴对其家庭的生活影响等。并于 1 月 18 日深夜 23 时 46 分,新京报刊发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 " 拉黑 " 隐情:想平静生活 曾借钱让儿子旅游弥补》。
需要注意,当天已有数家媒体在新京报之前发布了题为《再遭遗弃寻亲男孩生父发声 #:他希望我们现在就为他买房,实在办不到》《刘某州生母谈拉黑儿子:逼着我们离婚给他买房,不管我们死活!》等文章。目前,新京报报道的视频播放量仅 16.3 万,相较于新京报随后刊发的采访刘某州舅妈的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将起诉生父母 舅妈:孩子已租房独居 与同父弟弟比心里有落差》2200 万 + 流量,该条视频流量显然要小的多。
第四篇稿:2022 年 1 月 19 日 19 时 42 分,针对网络舆论场上对刘某州的网暴,新京报刊发评论文章《被生母 " 拉黑 ",刘学州 " 想要有一个家 " 的愿望并不过分》,表达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强调 " 对于还是一个未成年人的刘学州来说,想要一个家的愿望并不过分 "。
微博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早在 1 月 17 日开始网友对刘某州的私信(其中大多为网暴内容)数量骤增,于 1 月 18 日达到峰值,此后热度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新京报相关报道刊发之前,对刘某州个人的网暴就已然产生。

 


微博官方发布的刘某州接收私信数量图
1 月 24 日,刘某州自杀身亡后,尽管新京报并不是 1 月 18 日第一家发起相关报道的媒体,但却因为刘某州在微博中曾经截图新京报的报道,且新京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而被网友骂上热搜。面对网友的谩骂,新京报微博关闭了评论,但并未删除相关报道视频。

 


第五篇稿:2022 年 1 月 19 日,同一天,新京报记者联系此前采访过的刘某州舅妈柴女士,介绍了刘某州从山西寻亲回来后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指出刘某州并不是想向亲生父母要房子,并介绍了刘某州此前患有重度抑郁症。1 月 19 日 23 时 55 分,新京报刊发视频《寻亲男孩刘学州将起诉生父母 舅妈:孩子已租房独居 与同父弟弟比心里有落差》。此稿距前一篇视频报道发布时间约 24 小时。
此后,新京报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再无发稿。而在 1 月 18 日白天、1 月 19 日— 1 月 21 日,网络上流传着其他媒体多篇关于刘某州与生父母发生冲突的报道,社交平台更是充斥着对刘某州的攻击和谩骂。
媒体对刘某州的报道存在问题吗?
纵观多家媒体对于刘某州寻亲一事的报道,一波三折。在刘某州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有哪些问题?
媒体人无风认为,导致网友群情激愤的原因在于,多家媒体关于刘某州被生母拉黑的单篇报道,在核心事实上,只呈现了生母单方面信源,这对刘某州的公众形象造成了致命的负面影响,导致其被网暴。尽管报道中交代了 " 记者多次联系刘某州均未得到回复 ",但用这种表述作为平衡报道是有待商榷。
有媒体从业人士指出," 媒体对于刘某州要求生母买房没有遵守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在采访父母时,没有采访到刘某州本人,倾听其心声。对网络传播机制的研究不够,没有预判到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可能对刘某州本人造成的伤害,因此媒体的报道成了网络暴力的源头。"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韩隽表示,从整体上并不能否定媒体在刘某州事件中追踪报道的价值。《新京报》也绝不是最近另一部分网民痛骂的 " 不良媒体 ",如果不是刘某州果决极端的离世,相信后续会有更具公共性的议题引领和更平衡的表达,媒体和社会也会释放出更多善意。但虽然如此,专业媒体确实应该借此报道反思一些问题:如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如何更审慎更客观更平衡,如何第一时间预判网络影响,如何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作业流程促进良性互动等等。
纠纷性报道应该怎么做?
实际上,流量时代,媒体在热点事件面前往往面临着时效性与还原新闻事实的两难选择,刘某州事件引发业内思考,纠纷事件报道中媒体应该怎样做?专家给出几点建议。
一、尊重新闻规律,时效性让渡于新闻事实
"在核心事实不清楚的时候,时效性要让渡于事实的真实性,也要让渡于报道的平衡性。" 无风认为,在当今这样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媒体追求时效性无可非议,但是理性、客观、公正报道的原则是做新闻的铁律,不可以有变通。
无风进一步表示,在纠纷类报道中,涉及核心事实的报道上,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必须杜绝孤证。要找到至少三方面以上相互印证的信源才可以,避免给新闻事实和纠纷定性,以免造成舆论的误导。
二、谨慎介入纠纷事件,预判舆情走向
某都市报时政部主任认为,媒体在跟踪报道有纠纷的热点新闻事件时,既要多方核实所采访对象话语的真实性,也要提前预判稿件内容是否会对事件中的另一方造成道德上的谴责、产生不利的舆论影响,特别是在还没有掌握到比较扎实的证据和重要的真相时;预判稿件发出后是否会给网友一个网暴的动机,如果预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换一个选题角度操作或者不做。
韩隽认为,热点和纠纷不同,媒体追逐热点,但媒体要谨慎介入纠纷。刘某州事件是典型的有复杂纠纷的热点,涉及到多方隐私权名誉权保护,需要观察各方当事人的内外特点,宁慢不快,把握节奏,思维周全,减少伤害。
"前期追踪,让公众看出是在追踪,突出纵向动态,中期不断确定新的有价值的主题方向,纵横结合,后期突出议题提升,更多横向纵深思考。" 韩隽表示。
三、单篇报道尽量完整,后文纠正前文的做法要因报道而异
马克思在 1843 年提出 " 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报刊的有机运动。每篇报道由于报道的侧重面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渐清晰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 " 有机运动 " 理论对当下互联网传播机理有指导意义吗?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将纠纷事件中各方意见分开呈现的方式有待商榷,有些争议性很强的报道,如果媒体割裂报道可能带来不良后果,误导公众。"单篇文章尽量详细提供全景式信息、采用多方信源。如果采用连续报道,后文补充前文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媒体对纠纷事件的第一篇报道非常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引发社会问题,后续通常是很难纠正过来的。"马克思的报刊理论是平面媒体时代的产物,其传播机理和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机理是两个概念,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至少还需要创新性发展。"
四、强化 " 用网 "" 治网 " 水平,防止传播失控现象
在互联网舆论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 信息的传递、分享、互动基本是同步的,‍‍‍‍ 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评论者还是生产者,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特点是情绪往往走在真相的前面。某省级党报副总编辑提出," 面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对于如何‘用网’‘治网’,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他认为,媒体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要防止传播失控的现象。‍‍"主流媒体要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 偏颇观点的定盘星,在热点事件中媒体要认清网络传播规律,‍‍ 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 ‍‍ 传播正能量的最大增量。‍"


赞(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30 14:4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05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