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央视力捧,又欲又猛,我赌你没看过这种国产片!
本頁主題: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央视力捧,又欲又猛,我赌你没看过这种国产片!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香颂岸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1124
威望:1285 點
金錢:1024678 USD
貢獻:1355116 點
註冊:2019-03-12
認證: 技術區認證會員
2020-05-17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央视力捧,又欲又猛,我赌你没看过这种国产片!




2019年,广州,某菜市场。

这是一个大型综合市场,忙忙碌碌,人声鼎沸,杂乱中自有一番秩序。

肉档、菜档、杂粮档...形形色色的商铺间,有个身影穿梭其中。

他耳朵上夹了支笔,腋下垮个白布袋子,里面装满淘到的食材。最顶上的菜叶又大又漂亮,绿色仿佛要从袋子里滴出来...


 



仔细一看,这人好像又和菜市场的其他人,有所不同。

他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游刃有余地拿起摊位上码好的菜,小心地挑拣...

 



这时,不远处的一个菜摊,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拿起橘子堆上的大铁盘,喊了声:这是谁的铁盘?我想买!

 



摊主特别无奈:这是我们装红薯卖的,用了很久了。

但外国人不听,执意要买,还撂下豪言壮语:我给你换个新的,你把旧的卖给我,我就要这个!

最后,他花了5块钱,买下这个沾满灰尘,年代久远的盘子,当个宝一样捧在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上面这个有些古怪的故事,来自央视最近开播的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

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又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大为不同。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首次将视角聚焦于美食制作过程中一个极容易被忽略,同时又非常重要的角色:厨师。

看这些大厨们,将人生经历融于手下的一道道美食中,听他们多彩丰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从食物、从生命历程中得到的感悟,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比看那些让人食指大动的美味,更有意思。

 



开头故事提到的奇怪外国人,名叫罗朗,在美国长大,98年来到中国,已经呆了二十多年。

他在广州开了一家中餐厅,既当老板,又作主厨。

一个美国厨师,能在美食云集的广州开起一家餐厅,并站稳脚跟,这件事听上去就很不简单。

 



 



 



接受采访时,罗朗手边摆着一个疑似罐头瓶的玻璃罐子,里面用滚烫的开水泡着半瓶茶叶,还冒着热气。

这副做派,已经没有半点美国人的影子,和遍布全中国的街边下棋老大爷,没啥区别...

 



小时候,罗朗在唐人街附近长大。和其他美国小孩不同,他成长经历中的很多瞬间,都和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息息相关。

小时候在学校,因为胖,因为有个犹太名字,同学一直欺负他。

为了防身,父亲就送他到拳馆学习咏春。罗朗对于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拳馆的乌龙茶香。

 



 



青春期时,罗朗找了一家中国餐厅打工,想学中餐。

老板对他说,你可以来上班,但你要保证:

第一,你的身份是真实的;第二,你以后不会在唐人街开中餐厅和我抢生意;第三,离我的女儿远一点!

 



 



成年之前的这些经历,让罗朗对中国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以至于他刚有能力离开美国,就立即动身前往上海…

然而,想要真正融于这片土地,可不只是踏上去这么简单。罗朗对于中国至深的了解,发生在十年后...

那时,他已经在某家星级酒店担任主厨,却突然收到美国传来的噩耗,在唐人街认识的挚友,正值壮年,却遭遇一场大火,意外去世...

 



罗朗又是悲伤,又是惊讶。同时,他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

他说,死得早还是晚都不要紧,但我最怕的是,我没有真正活过。

 



 




为了能真正地感受生活,罗朗骑着个破旧的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漫无目的地前进。

没想到,这一路上,他不断地被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冲击着...

到了内蒙古草原,他和当地牧民成了好朋友,住在蒙古包里,用羊肉蘸着奶茶吃。

罗朗认为,自己尝到了文化的传承。

 



 



 



到了贵州,他去吃牛瘪,这是一种用牛的消化液和胆汁做成的食物,外地人几乎难以接受。

但罗朗却说,牛身上的一点点都没有浪费,这才是对这种动物最大的尊敬...

 



 


到了黄土高原,他亲手尝试做花馍;

 


到了四川的牛佛镇,尝到了当地用碗蒸的大肘子;

 


去了高原,看到当地人用传承几代的土方法烤一大块面包。不需要烤箱,不需要繁复的工具,烤出来的面包依然香甜可口,那是属于自然独特的香气...

 



 



罗朗感慨,饮食系统是一个循环,我们曾经都在这个循环里,可现在却缺了很多块。

以前你想吃面包,你要去种谷子,去收割,要晒,要磨。然后你就可以和面、发酵...

可现在,你想要什么,去网上订一个就可以...

 



 



最让罗朗印象深刻的,是在青海遇到的藏族和尚。

每天起床,和尚总会把青稞和柏树叶放在小碗里,点燃当香,举着,在每个房间的佛像前走一圈来供佛。香味浓郁的烟跟在他身后,缓缓升起,汇成一条烟龙...

那一刻,罗朗意识到,原来食物这些天然的东西,就是人和神沟通的媒介。

 



 



 



罗朗在和尚身边待了很久,每天变着法子给他们做菜,煮饭。

这里地方偏僻,生活简单而朴素,可这种单调却反而更令人专注。他甚至萌生一个念头,想要永远留在这...

这令罗朗有点害怕,他决定离开。送别的那天,和尚不舍地问,你还会回来看我们吗?

罗朗说,我会回来的,但我回来时,你还在吗?

和尚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我下一辈子,也在...

 



 



 



在中国骑行的日子,给了罗朗很大启发。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些文化。

他的中文普通话说得比一大半中国人还好,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比不少中国人还深...

后来,他选择留在广州开中餐厅,并把这一路上的见闻,都融于一道又一道精美的菜肴里。

阿木家的味道,一碗奶茶配羊肉,藏着他在草原上的美好回忆;

 


老刘大烩菜,一碗猪肉焖土豆,配上黄色的窝窝头,表达着他对食物的敬意;

 


最简单的黄油面包,蕴含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情;

 


藏宝碗,模仿了糌粑的外形,纪念着他与藏族和尚这一世相识的缘分...

 



人在异乡,最怀念的往往是家乡的味道,可罗朗偏偏相反。

他尝遍中国的美味,吃透了这些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并且尝试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它们,演绎它们,努力向全世界解释,这就是中餐...

这可能是他作为异乡厨师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去表达对这片土地,这些文化深重的敬意...

 



另一名让人印象深刻的厨师,叫刘禾森,生于中国台湾。

年轻时,他打算学厨,摆在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远赴法国,学习正统法餐。另一个,就是来到北京,看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中国。

 



作选择前,他去寺庙里求签。去法国是上上签,去北京是大吉。父亲告诉他,上上签意味着巅峰,再走一步就是下降。而大吉呢,也就是说还有上升的空间...

他义无反顾的来到北京。

可现在再想起这事,刘禾森却自嘲地笑着说:我想,父亲应该是为了省钱吧。

 



 



小时候,刘禾森在台北的眷村长大,那里住着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人。左边的是湖南,右边的是广东,楼上的是四川...

每到饭点,左邻右舍会传来不同菜系的香味。或许是蒜炒青菜,或许是麻油鸡,酸甜咸辣,应有尽有...

每次吃饭时,他总会思考一个同龄人不太会注意的问题:隔壁住的人来自哪里?

从那时开始,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深深扎根:看一看真正的中国。

 



为了感受分明的四季,看鹅毛大雪,刘禾森曾在长白山脚下的舒兰呆过。

冬天里,顶着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他跟随当地的厨师去冰面上凿冰,捞鱼...

 



 



刘禾森一点都不觉得冷,还很兴奋。他把这段经历做成了一道菜,叫舒兰的湖面。

吃菜之前,要先用勺子,将覆盖在菜品上的一块薄冰敲碎,咔嚓,薄冰破裂,发出清脆的声音...

这道菜里,藏着刘禾森特别羡慕的童年。

他说:二哥三哥(舒兰当地厨师)从小就在那片湖面上一起长大,只要湖面结冰,他们就会变成小孩子,只要一下起雪,他们的童年就会回来...

 



 



刘禾森的餐厅里,还有一道特别的菜,叫面食至上,用特制的宽面,配上他精心调成的蘸料...

这道菜来源于他的童年回忆,还有他对于祖国大地深深的乡愁。

 



 



刘禾森的爷爷是陕西人,从小他就吃着爷爷特制的臊子面长大。隔壁孩子们吃的是米饭,只有他吃的是八角加醋拌面条...

这种食物对一个孩子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可长大当了厨师,刘禾森却非常执着地复刻这个味道,将它带进自己的餐厅。因为,这是属于他的文化,也是他的根基...

 



 



食物这种东西,或许就是这么特别的存在。

我们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通过食物化为文化传承,融于我们每个人的血脉,成了我们抱紧在一起,同是一脉人的证明...

更是支撑着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脚踏实地,有来处可循的根基...

 



还有一位已故名厨陈建民,履历更是传奇。

陈建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1952年辗转去了日本。6年后,他在东京开起了第一家四川饭店。

传统的日本料理中,根本没有辣味的菜式。是陈建民,把四川料理传到日本,把辣这种味觉,带给了日本人...

 



 



四川饭店在东京声名鹊起,尤其是麻婆豆腐,配米饭吃刚好。鲜香麻辣,特别下饭,受到了日本人的热烈追捧。

麻婆豆腐有日文发音,但日本人几乎不说,去了饭店里,都用蹩脚的中文发音,叫着吗泼偷父...

 




 




陈建民去世时,东京的几千名厨师列队为他送行,表达敬意。场面一度壮观...

至今,热爱四川料理的日本人,还把他视作父亲一般的存在...

 



 



尽管年龄不同,国籍不同,但这几位大厨却不约而同地在厨房里,通过食物找到热爱的事业,并为此奉献一生。

而更让人着迷的是,他们几乎都把食物当成是信仰一样的存在。

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食物,什么食材?它似乎不只为了果腹那么简单,也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纯粹...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厨师,或许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罗朗会告诉你,每个地方的菜,就是文化的镜子,代表当地的环境,当地的人;

刘禾森可能会说,食物代表乡愁。不管你去了外面再怎么远,你总会有一个老家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我清楚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而陈建民也许会回答,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你爱吃我做的菜,我们就是一家人...

 



 



 



食物,是文化传承,是乡愁,更是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交融,是大自然赠与我们最珍贵的宝藏...

它可以很简单,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它也可以很复杂,是艺术,是哲学,是一脉相传的文化信念...

正如网友所说:“食物”本身就是很哲学的词,物是一方水土之物,是一地生长之物,动物、植物、人物,都交融在一块土地之上,用厨的方式烹出味道,食的方式尝出滋味。

 



 



此时此刻,我想请你看看身边最触手可及的食物,我想它一定也藏着某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原来,最珍贵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见了。


 



 







 


[ 此貼被香颂岸在2022-07-15 11:16重新編輯 ]

赞(3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15 10:4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0(s) x3, 06-06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