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住在这座城,每天都要出国1万次
本頁主題: 住在这座城,每天都要出国1万次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女皇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942
威望:953 點
金錢:463 USD
貢獻:10000 點
註冊:2021-04-19

住在这座城,每天都要出国1万次

 

巴勒小镇街景。
刚走出家门,一脚就踏到另一个国家,是怎样的体验?
欧洲巴勒小镇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这块土地的面积还没有广州天河区大,却分属于不同两国,而且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一大块中包含了零零散散的33块碎片。
 

街道上的国境线。
其中26块属于比利时,叫做巴勒-黑托克(Baarle-Hertog);另外7块是飞地中的飞地,属于荷兰,叫巴勒-拿骚(Baarle-Nassau)。
因此,巴勒镇的地上画满了国境线,经常走上几步就能出国,还能左脚踩荷兰、右脚踏比利时地反复横跳。
这个小镇,于是成了欧洲著名的“飞地小镇”。
 

脚踏两国在这里就是如此简单
所谓飞地,就是指属于某个行政区管辖但不与其主体接壤的地方。比如,阿拉斯加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飞地。
而巴勒小镇上的荷比领土,或是零散分布,或是互相嵌套,形成了“飞地套娃”的独特景象。
巴勒飞地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说浓缩了大半部欧洲史。要想完全弄明白,得从法兰克帝国的分裂,讲到土地买卖和分封制、从欧洲贵族联姻讲到近代革命战争。
这些零碎的飞地曾有多次机会统一或重组,但计划总是由于种种原因搁浅。直到1996年,荷兰和比利时推行自治市结合行动,打算借此机会让这块“乱七八糟”的土地合并,结果公投结果拒绝了他们的美意——
居民并不觉得这些国境线很麻烦,反而希望能保留这里的独特个性。
 

巴勒的居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John The Go
如今,居民们和谐地生活在这里,快乐地看着四面八方的旅行者在国境线上跳来跳去。
国境线上的建筑也被一分为二,从内到外都画上国界线。如果有幸入住国境线上的酒店,说不定能收获起床就出国的全新体验。
 

延伸到室内的国境线。
疫情期间,由于荷比两国的防疫政策不同,比利时要求关闭所有非必需品的商店,荷兰政府只要求加强管理,结果一家被国境线穿越的超市,只好开一半店面、鸳鸯式地营业。
超市的荷兰部分灯火通明,比利时部分则门窗紧闭——超市内部也是一样的神操作,顾客只能去荷兰部分。
 

疫情间开一半营业的超市。
那么身处巴勒小镇的游客,该如何确定自己正身处哪个国家呢?
首先,参考国境线是最简单的方法。国境线的两侧,会有所属国的标注:B代表比利时,NL代表荷兰。
 

看建筑物的国旗也是辨别的好方法。
在看不到国境线的地方,可以参考建筑物门牌,它们使用的是各自国旗的颜色。不少当地居民也会在阳台或房顶悬挂国旗,表明身份。
 

左边是荷兰的门牌,右边是比利时的门牌。
这里的生活也与众不同,一切市政机构都是双数。
两个市长、两个市政厅、两座教堂、两家移动运营商、两家电力公司、两家公交公司、垃圾车每周来两次……
荷比两国警察坐在同一个警察局里办公,各自负责自己辖区内的工作;两个巴勒共同拥有一个网站,既可以通过baarle-nassau.nl访问,也可以通过baarle-hertog.be访问。
 

巴勒小镇的路牌山也有两个名字。
居民Julien Leemans的家在巴勒小镇的边境线上,他说:“房子的90%是荷兰的;10%,也就是厕所,是比利时的。”
但由于房屋的大门在比利时这边,所以他成了一个比利时居民,即便他在荷兰出生和长大。
 

朱利安·李曼斯站在家门口。
也有居民使用巧妙的方法,完成了自主选择国籍——选好你想要的国籍,在其领土那侧的墙上再开一个门,并声称它就是大门即可。
据说,有不少人用类似方法选择赋税更低的国家作为居住地,以此降低家庭的财政压力。
 

旅行者用“跨国接吻”的方式打卡。
如果你身在比利时巴勒,打算寄信到街对面的荷兰巴勒,那么这封信可不会是过个马路那么简单。
它将被送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再转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经层层转寄,最后回到相距不到50米的街对面。


赞(4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18 10:1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14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