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美国女排也戴过口罩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 从“女排口罩事件”看公众心态变化
本頁主題: 美国女排也戴过口罩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 从“女排口罩事件”看公众心态变化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兔兔小火炉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6698
威望:7188 點
金錢:25491 USD
貢獻:25764 點
註冊:2020-10-24

美国女排也戴过口罩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 从“女排口罩事件”看公众心态变化

基本常识|美国女排也戴过口罩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在高强度的体育比赛中佩戴口罩,任何一个有基本常识的人都能知道是不对的,是会给运动员带来危险的。因此,中国女排要求队员在比赛中佩戴口罩的做法曝光后,受到了公众激烈的批评。8月26日凌晨,中国排协也为此发布了道歉声明。

然而,有一种顽固的声音一直很不服气,他们认为:

美国女排也曾带过口罩参加正式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截图来源:观察者网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背后其实是混账逻辑。正好借这个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怎么评论公共话题。

讨论观点之前先看事实陈述是真是假

我们评价一个公共话题也好,分析一个人的言论也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先核实真假。

如果一个人用来支持其观点主张的论据是凭空编造的,那他他的观点咱们不听也罢。如果事实陈述部分是真实可靠的,我们再去考量从事实推导出观点的逻辑链条够不够清晰。

具体到女排戴口罩这个话题来说,中国女排在比赛中戴了口罩是真的,而美国女排、巴西女排也戴口罩打过比赛是不是真的呢?

我去做了核实,还真有这事。2021年美国职业排球联赛真的有要求球员和工作人员在比赛期间全程佩戴口罩或面罩。

 
美国职业排球联赛,双方都戴了口罩

 
队员有的戴口罩,有的戴面罩

 
赛场工作人员也被要求佩戴口罩

 
美国职业排球联赛官网的规定

信息来源:htt    ps://auprosports.c  om/health-and-safety-protocols/

所以,这个事实本身是真的,那就有了继续探讨其观点的基础。但来到逻辑层面,上述观点就惨不忍睹了。

逻辑错误一:把对女排领导的批评曲解为对中国的攻击

某些喜欢胡搅蛮缠、喜欢给人扣帽子的群体,有一个惯用的技俩是故意曲解对方的观点。

在女排戴口罩参加比赛这件事情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批评者都很清楚,这种事肯定是女排国家队或者国家排协某些领导的荒唐决定。在批评这一错误的时候,大家针对批评的都是女排领导的无知谄媚,心疼的都是队员的安全健康,这是非常清晰的。

 
故意曲解批评的对象

然而,上述观察者网的评论却刻意曲解批评者的意思,把对女排领导的批评曲解为对整个中国的批评,进而给批评者扣上恨国党的帽子。而且,他们还把公众对女排队员的关心爱护曲解为对中国女排的阴阳怪气,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

这种逻辑错误,我想大家还是很容易识别的。

逻辑错误二:用国外也烂过来拒绝对本国错误规定的批评

某些自诩爱国其实满脑袋浆糊的群体还很喜欢比烂,尤其是喜欢和外国比烂,这种思维习惯真正的效果往往是误国害民。

要求从事剧烈体育运动的运动员佩戴口罩,这是一项错误的、可能有致命危险的规定,这是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这种事无论发生中国、美国、还是月球,都是错的。错误的事情并不会因为做的人多了就变成对的,也不会因为做的国家经济更发达就变成对的。

在无法反驳明显错误的时候,就用国外也这么做过来比烂,其根本目标还是为了拒绝批评,拒绝改正错误。

错误的规定应该接受批评,应该积极改正,无论事情发生在哪里,无论做出规定的人是谁。这跟爱不爱国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试图用爱国主义来逃避对错误规定的批评,是可耻的。

逻辑错误三:要求公众一碗水端平才具备批评的资格

杠精们还会经常采用的一种招术是质疑批评者的资格。相比于是非黑白对错,他们更在意立场与资格。

我们在2022年看到中国女排被要求戴口罩比赛,然后提出对这一荒唐规定的批评。可他们却质疑,为什么2021年美国女排戴口罩比赛的时候你没批评?你当时没批评美国女排戴口罩,现在就没资格批评中国女排戴口罩,否则就是双标。

很多朋友第一时间会被这套混账逻辑给唬住,转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双标,是不是真的没资格。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一次批评是一次独立事件,应该被独立评判。

我们看到错误的乱象提出批评,我们不平则鸣,只要事实是真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当下这次批评就没问题,可以理直气壮地骂。

然后,批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

我2021年没有批评美国职业排球联赛要求队员戴口罩,是因为我作为中国观众没有看美国排球比赛的习惯。我没看到相关新闻,压根不知道这事我批评啥?即便现在我知道了,我可以批评美国职业排球联赛的主办方做事混账,也可以保持沉默不予置评,这都是我的自由,不影响我批评跟中国女排相关的事情。

最后,批评是因为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憎恨。

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关心我的同胞,关心我的祖国,希望女排队员们平安健康,希望中国的体育管理尊重人性,希望中国的防疫政策科学精准,这是我的本分,是我的拳拳爱国之心。至于美国是不是水深火热,我可能抽空关心一下,这是我身为人类大家庭一员的情分,是我的爱人之心。

任何时候,你我都有资格批评发生在中国和中国人身上的错误和不公。

人不乳化,化自乳 

无声无光|从“女排口罩事件”看公众心态变化

这两天,无数人都在关注一件事:在菲律宾举行的女排亚洲杯小组赛上,此前三连胜的中国女排在对阵伊朗队时,第一局全场戴着口罩,结果以24:26输掉了比赛。幸好从第二局起,她们摘掉了口罩,后面三局以25:19、25:10、25:13轻松拿下,最终以小组第一晋级八强。

比分的大幅翻转,愈加给人一种印象:女排姑娘之所以在第一局输给伊朗队这样的弱旅,完全是因为她们呼吸不畅,被束缚住了手脚,进而质疑有何必要这么做——“剧烈运动时不该戴口罩,难道不是常识吗?”

 

一时之间,网上出现了大量段子,不知道这样不顾选手运动状态的做法有何必要,甚至影射这实属“愚昧”,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怪诞行为艺术。

在遭受广泛的公众质疑之后,中国排协发表了一份声明:

 

这份声明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它是今天凌晨03:55才发布的,此时距离比赛结束已有10个小时。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状况说明,就算加上打电话沟通、写沟通的时间,1小时也足够了。为什么会搞到半夜才发,可想或是兹事体大,领导们需要时间商量,又或是特意找个没人会怎么在意的时间点,免得一发布出来就炸锅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所谓“保护运动员健康”、“临场经验不足”,大抵都是托词,当时真实的想法恐怕是这样:眼下有两个相互冲突的KPI,一是防疫,二是赢球;防疫是当前重中之重,本以为伊朗是弱旅,戴着口罩也能拿下,但没想到输了一局,要真输了比赛可就难堪了,于是发现还是另一个KPI更重要。本以为这是小事,没料到舆论哗然,这时它说,自己最看重的其实是第三个KPI:队员的健康。

“张3丰”在《看看排协道歉信是如何推卸责任的》中说,这番说法是在轻描淡写,

引用
这一段话叙事的精髓,就是巧妙使用三个主语,“我们”“我们运动员”和“队伍”。当谈到责任时,多使用“队伍”和“我们运动员”(看上去是“我们”,其实是“运动员”)这样范围更大含义也更模糊的词。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同时甩掉了责任。

你们不是打排球,是踢皮球。


对于这些责难,胡锡进挖苦:

引用
我觉得女排不是比赛临场经验不足,是应对互联网的“临场经验”不足。她们不知道自己在赛场打球,自己的临场判断首先要和互联网的判断接轨,让网友们觉得对。否则的话,他们发现不对劲摘了口罩也白搭,3比1赢了、4战4捷也白搭。


有一点他倒是说对了:排协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确属“应对互联网的‘临场经验’不足”,它看来既没想到公众会有这么大反应,甚至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反应。至于胡锡进,虽然对公众的反应敏感多了,但他却讽刺网友吹毛求疵,要让一切都顺自己的意。

我在意的既不是这场比赛本身,也不是这份声明所隐含的体育官僚主义(这也都是老话题了),而是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至少从网上来看,人们普遍觉得运动员戴口罩比赛是不必要的,甚至根本就是个笑话。

当然,也有人翻出早先巴西队、美国队在比赛中戴口罩的照片,然而很快就有人提醒:那最早也是2021年时的事了,当时确实疫情很严重,可现在都2022年了。这就是问题所在:无论是胡锡进还是“别人也一样”的旧照片,都已经无法证明当下戴口罩比赛的合理性。

 

在疫情初期的2020年3月,我就曾在一篇《日常心态与战时心态》中写过:“欧美社会进入战时状态慢,但一旦结束,摆脱出来快;中国社会却相反,进入很快,摆脱出来却往往很慢,有时,这种被围心态(siege mentality)甚至将一直伴随着我们。”

很不幸,两年多来疫情的发展刚好印证了这一预感:哪怕在海外,在周围人还满不在乎时,华人往往是最先开始戴口罩的那一批人;而在今年春以来,当各国开始纷纷宣布疫情结束,生活正常化之际,我们的防疫却一年更比一年紧。

经历多了,我也能更好的体会那时战争中的人所具有的心态:战争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据说前线都是胜利,但捷报一次接着一次,战争却总也结束不了。

 

不一样的是,如今人们的心态还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早的迹象出现于上海封城最紧张的时刻,5月3日,中国国航机组人员浑身穿着防护服,尴尬地穿行于早已宣布正常化的洛杉矶机场。

当时网上有人嘲讽:“在机场这样穿防护服会不会和当年看辫子发型一样,做好防护措施,那可是病毒的‘大本营’。在美国穿这个,只要有尴尬没有别的,做的太好了,应该给国航点赞给机组人员鼓掌。到了病毒区当然要严防死守了,没有错,病毒一天不消失,我们就坚持穿下去,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自豪。”

有人表示怀疑:“保护是ok的,但是,出了机场到酒店脱不脱啊?不脱的话在那边就一直穿着?脱的话,这种防护衣服都要在无菌的环境再穿点吧,否则没意义。”

还有人说:“用70年前的思维管理一群90后00后的孩子们,确实不好整了,这次之后,连我40多岁的表哥那一辈甚至我爹妈都看出了一些端倪,他们以前可是感恩的一辈啊。”

我周围的许多人,从一开始坚决支持严防死守,甚至庆幸“风景这边独好”,到今春以来渐渐看不懂这是在干嘛,到现在则全然麻木,反正配合着定期捅喉咙就是——这甚至好像成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标配。

 

大部分时候,人们是以一种消极的忍耐或犬儒的嘲讽来应对这些,那句英文“be positive, be patient”(保持积极,保持耐心)不知被谁根据重译成了“成为阳性,成为病人”,一语双关,谁也想不到它在疫情之下竟然具备了这样另一重意味。

前一阵看到网上一位“天菜杀手”写道:“咱老中这一辈子活得像仓鼠,眼神永远透着一种战战兢兢,不管你赚多少钱还是获得多少成功,你家庭有多完美,但心里永远都绷紧一根弦,时刻准备着某天一觉醒来身边的一切嘎嘣一下全部清零,包括健康或生命。为什么啊,凭什么,我就是想不通这个。”

即便去年也有一些疲惫的声音,但社会心态的变化,从来没有像今春以来这样剧烈。和我当初预想的有所不同的是,那种围困的心态毕竟没有一直伴随着我们,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开始觉察到有什么不对了。这种觉醒的速度甚至比我设想的还要快多了,尤其是在上海封城之后,似乎不久之前还被认为是“正常”的事,一夜之间就变得相当“不正常”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女排戴口罩比赛,这件事放在一年前,乃至半年前,可能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不戴口罩人们反而觉得有问题,因为当时对疫情的判断仍然让人觉得这有其必要,然而现在,只要稍微关心一点世界新闻的人都会意识到,我们才成了异类。

“女排口罩事件”只是茶杯里的风波,没几天可能就会被其它新闻所淹没,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一事件本身,而是由此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对于何谓“正常”和“不正常”的判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已经为迎接后疫情时代做好了心理准备,现在的问题只是:这一天什么时候、将以什么方式到来。

人不乳化,化自乳 

每日一语

 

赞(8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27 07:2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01 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