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鄂尔多斯通告”:我们被常识感动得稀里哗啦 / 呼和浩特跳楼事件后,任何“反思”都必须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本頁主題: “鄂尔多斯通告”:我们被常识感动得稀里哗啦 / 呼和浩特跳楼事件后,任何“反思”都必须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兔兔小火炉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6704
威望:7189 點
金錢:25540 USD
貢獻:25764 點
註冊:2020-10-24

“鄂尔多斯通告”:我们被常识感动得稀里哗啦 / 呼和浩特跳楼事件后,任何“反思”都必须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老萧杂说|“鄂尔多斯通告”:我们被常识感动得稀里哗啦

 

 

近日,鄂尔多斯官方的一则通告冲上热搜,一时间家喻户晓,街谈巷议。

通告说,针对近期国内个别地区在防疫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鄂尔多斯市政法系统将汲取教训,无论任何时刻,都将坚持生命至上,救人为先。

通告特别强调,紧急情况时,市民有权采取措施自救或紧急避险。

这大抵是疫情三年来,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通告了。

对此,公众满心欢喜,奔走相告,不少人呼吁“学习鄂市好榜样”。

我在对鄂尔多斯市报以赞许的同时,还咂摸出一些别样的味道。

“紧急情况下有权采取措施自救或紧急避险”,并非鄂市自创的说法,而是源自《刑法》第二十一条、《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等相关法律之规定。

该市不过重申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已。紧急避险是法律权利,也是常识。

一条常识范畴内的通告,却赢得“人性化通告”的美誉。这种人性化,在时下疫情防控中不能说绝无仅有,也不多见。惯见的是板着面孔、机械生硬。

由此,在诸多不正常的通告中,“鄂尔多斯通告”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新闻事件,这个现象颇为特别。

这既可以理解为少见多怪,也可理解成一种物以稀为贵。

在既成的现实情境下,适当肯定鄂尔多斯的做法,可当作对疫情防控法治化、人性化的引领。

看见有人撰文,从中解读出“政治站位有高度,执法建设有深度”的意思来,这过度的褒扬,着实是在寒碜不少地方的另一面。

毕竟,鄂尔多斯所要实践的,乃是分内之事。过分拔高该份通告的意义,反而是降低了对防控工作的正当要求。延伸开去说,有点寒碜其他一些地方的意味了。

就因为重申和强调了一个常识,就被贴上亲民爱民的标签,落得个讲政治讲法治的好口碑,这让连这点分内之事都做不到的其他地方情何以堪?

推及开来,如果这个标签和口碑能够成立,那么法院院长宣示不枉法判案,公安局长宣示不刑讯逼供,组织部长宣示不卖官鬻爵,岂不都应拿出来颂扬一番?

当应该做的变成了“标杆”“榜样”,可见“不应该做的”已然成为社会常态。越过分拔高这样的“标杆”“榜样”,实际上是在贬低当前公共卫生治理的某些现实。

近些年来,泛神圣化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通俗地说,是将本分升格为崇高。

明明都是些极为普通和本来应该做的事,比如维护和保障公民紧急避险的法律权利,被当成正面新闻大加褒扬,就是这种泛神圣化的表现之一。

这种褒扬的本意,无非是要喻示官员依法防疫、以人为本,但“好意”的结果却可能大大降低正常的法律和道德标准。

本分成了崇高,听起来是好听了,但一个地方的防疫官员、基层防疫人员,如果将自己定位为凡人的时候,法律和道德标准对其就失去了约束力。

从西安孕妇,到上海护士,再到兰州三龄童,相同的悲剧重复上演,便是明证。

读“鄂尔多斯通告”,公众被常识感动得稀里哗啦。与其说是感动,莫如说是某种反讽。

对此,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官员,有无感到些许的汗颜。

人不乳化,化自乳 

维舟|呼和浩特跳楼事件后,任何“反思”都必须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CDT编辑注:作者维舟在微信公众号上写道,这篇文章在微信上无法发布。维舟:“今天这篇又发不出来。所幸在百家号上是发出来了(标题被编辑改动过了),请到本文末尾,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读取,我已设置好超链。长图我也做好了,如果想提取,请去本号首页,在底部对话框输入‘反思’,会自动回复长图。” 而文章下面有读者留言表示回复“反思”也无法收到长图。

在兰州3岁孩子在封控期间因延误救治致死之后,顿时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出了这样的事,谁都难免产生一点怀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确实,很多人都在反思。然而,单靠一两个悲剧其实根本不足以触动全社会心态发生变化,因为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的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思”,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一种反思意见承认,这是防控之下救治工作做得不够细致。11月3日,官方通报表态,将“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已经有人注意到,现有的两份通报都只各自讲述了“局部的真话”,“但这种局部的真话不仅无助于公众对事件形成完整认知,反而加剧了民众对公信力的不信任”,强调负责管控的各个链条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完善各自的工作。

但这意味着反思防疫本身吗?那可不一定。

恰恰相反,这其实是遗憾防疫还做得不够好。我去年初就发现,很多人抱怨的只是防疫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封城时菜没有及时配到),但并不是质疑清零本身。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不要防疫”,而是“要更好的防疫”,并且相信,完全有可能“既要”和“又要”。

第二种意见甚至觉得防疫人员也不必反思,出现这样的事,要怪只能怪这家人自己。经济学家梅新育写了一篇《兰州七里河儿童煤气中毒身亡事件警示家长和各方》,他在复盘经过之后认定:“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反应速度,可供改进的余地即使存在,也远远不能与死者父亲妥某磊决策失误耽误的时间相比。”

这种思路在国内也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很多人从小都被这样教育:遇到任何问题,别责怪社会和他人,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

 

有人说,他坚定支持清零防疫,但上海封城期间也陷入了抑郁,而他调节情绪的办法就是:说服自己,这点苦不算什么,“提醒自己少犯都市青年矫情病”。

这确实是不少人真实的心路历程,然而让人感叹的是:本来他们已经触及到了一个临界点,但不仅没醒悟,反倒压抑了自己已被唤醒的真实情感,主动强化了被异化的处境。到头来,对自己受苦的“反思”,其实是为下一次承受更大的苦做好了准备。

日本学者桥本健二发现了一个讽刺性的现象:贫困阶层中高达44%的人接受了“自我责任论”,这样,虽然贫富差距的扩大明明不利于自己,但他们却并不反对,而只怪自己不努力。在美国也一样,“最觉得穷人该死的,往往就是穷人自己”。这原本不失为一种自我鞭策的精神,但最终却成了肯定现状、改善其处境最强有力的障碍。

不管怎样,这多少还算是有所触动的,第三种人则预先就阻止了反思。有时,他们也承认这是一个悲剧,承认是有问题,但又觉得这“没办法”,没有哪里能做到完美,为了保障更多人的安全,难免总要有一点“小小的牺牲”。

在呼和浩特跳楼事件后,有人甚至说:“跳楼不是很正常吗?每年都那么多人跳楼。”

如果你试图追寻真相,找出问题的根源,那多半会得到这样的回应:

“你太偏激了。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确实存在,但也要看到做得好的方面啊!”

“这样说,对那么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是不公平的。”

“看看美国都死一百万人了,我们这相比起来代价还是小的。”

 

很多人因此相信,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是因为下面的人“把经念歪了”,“经”本身是没问题的。有一篇10万+的文章赞扬广州最近这一轮疫情防控透明、迅速、精准:

引用
如果每座城市都能做到像广州这样,把动态清零贯彻到底,根本就不会让那么多的谣言可以存活。倘若你能做到开诚布公,相信大家不会有任何质疑。


作者进而乐观地看到,河南、内蒙古、兰州等地都在纠正“一刀切”,“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也开始着手解决。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不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真实社会现状。人们已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防疫逻辑的大前提,即便出现问题,也只能在经验层面总结(如何在细节上完善、如何自己做好),但对信念体系的质疑则是难以做到的。

当然,这绝非当下中国才如此,古往今来,类似的事比比皆是,这种心态的浮现及其顽强存在,正表明社会正在丧失其自我纠错能力。虽然长远来看,这总会过去,但就像约翰·克里在谈到越战时曾说的:“你们如何能够对一个人说,他将是最后一个死于错误的人?”

 

所谓“反思”,并不一定需要多复杂抽象的思维能力,对他人处境最朴素、本能的共情就能触发。这看似很简单,在现实中却不容易见到,因为,就像上面这段对话表明的,执行人员有时就像一个机器人,丧失了对他人处境的基本共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风向不发生变化,那么身处其中的人们心态转变的唯一契机,就是自己也轮到了同样的遭遇。

就像《第九区》里那个肆意对待他者的男主角威库斯一样,直到自己沦为异类,才体会到那是什么滋味——当然,那种科幻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经常发生,而且这两年的疫情也让人意识到,即便这个科幻故事的结局,其实都是乐观的。

真正的反思,首先需要撇开各种话术的遮蔽,恢复我们生而为人的感觉和常识,认识到“我们不应该过这样的日子,正常的社会也不是这样”。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恢复、重建生活才是可能的。

汉娜·阿伦特曾提出“有意识的贱民”(conscious pariah)这一术语,指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被视为异类的边缘群体,但也正是这种独特性赋予了他们某种接近本能的共情能力,因为他们有切身经历,因而能敏感地体会到他人的困境:

引用
这种敏感是对于每个人的尊严的一种病态的夸大,是一种特权阶层从不能感受的激情。就是这种强烈的共情能力造就了贱民的慈悲心。在一个建立于特权、因出身获得的骄傲和由头衔赋予的自大之上的社会中,在理智将人的尊严当作道德的基础很久之前,贱民已经凭直觉发现了广泛的人的尊严。


这一点,其实就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常看到网上有人说:“做个人吧!”“说人话。”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无非是说:一个人的言行算不算“正常”,取决于它是否捍卫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

人不乳化,化自乳 

每日一语

 

赞(8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07 07:1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04 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