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孙立平:最近四篇: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等
本頁主題: 孙立平:最近四篇: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等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弦月妖姬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1370
威望:367 點
金錢:15589 USD
貢獻:45 點
註冊:2007-12-25

孙立平:最近四篇: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等

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

席慕容带父亲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她父亲曾经抱怨: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对这句话,席慕容很是不解,“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

多少年后,席慕容回到蒙古高原,这时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有东西遮挡。

她说,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猛然一动:啊,把我内心中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说得如此透彻明白。我非常理解老人的那种感受。山,确实比较远,但挡住了你的视线,也就挡住了你的内心。

孙立平:敌人在撒尿,这时,他怎么也无法扣下扳机

虽然我已经习惯隔着战壕射击敌人,但今天在休战的间隙,我刚好看到敌人在撒尿,这种人所共通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好像一下子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敌人跟我一样。面对一个在撒尿的人,我怎么也无法开枪。据说,这是一战时一位士兵在日记中记录的一件事。

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令人感叹不已的问号:

古往今来,战场上的士兵,使用各式的冷热兵器,以夺取对方的性命为目标;但在现实中,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是一个连小动物都不忍伤害的悲悯之人。而在战争的场景之下,杀戮成了他们的使命和终极意义之所在。在硝烟散去之后,他们或成为炮灰或成为幸存的英雄。这是一种怎样的巨大反差?


孙立平:用一个比方,把过去这几十年分成两段,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

第一大段是上个世纪最后那20几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从3000多亿增加到将近10万亿,增加了差不多30倍。

第二大段是本世纪这20年,中国的GDP从不到10万亿增加到120多万亿,增长了10倍多。前一段靠改革,后一段靠开放。

问题是逻辑在什么地方?用河水与河道的关系来比方。第一段,此前的匮乏与短缺,如同一条干涸的河床,仿佛无论有多少水,都装得下,流得过。之后,又正好迎面赶上家用电器的消费浪潮,这就如同河道突然被拓宽了一样,河水奔腾而来,但在河床里畅通无阻。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水即供给的问题。

第二段,到上个世纪最后几年,原来那条河床就开始容纳不下滔滔而来的河水,也就是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就有了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其实就是拓宽消费的河床。加入WTO等于又开掘了又一条巨大的河道,使得当时已经在淤积的河水,能够顺流而下(解决的是需求问题)。


孙立平: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

这种众口一词的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说法是假定了一个前提:社会中无论生产了多少东西,生产了什么东西,消费者都应该充分而及时地消费掉。

否则,就是消费疲软,就是内需不足,就是消费拉了经济的后腿。简而言之,经济循环不了是消费者的责任。但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

不能认为前些年那种火热的超前、过度、透支性消费是正常的,而把现在的消费看作是不正常的;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和就业的情况为参照,今天的消费才是正常的,原来那种过于火热的消费才是不正常的阶段性的特例。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那问题在哪里?

赞(4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11 08:1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5-30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