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大尺度视频被骂上热搜,涉事品牌回应:被网友吊打的他,真的不冤!
本頁主題: 大尺度视频被骂上热搜,涉事品牌回应:被网友吊打的他,真的不冤!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活哥哥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2409
威望:1424 點
金錢:11045635 USD
貢獻:200000 點
註冊:2020-01-11

大尺度视频被骂上热搜,涉事品牌回应:被网友吊打的他,真的不冤!

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但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

——巴尔扎克





真是活久见!

在最近,某生活用品品牌,发布了这样一则卸妆巾的广告。

标题为“深夜回家遇黑衣人尾随,你会用什么方法摆脱?”

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深夜走在路上,后面尾随了一名黑衣男子。


 



在她慌乱时,急中生智,拿出了包里的一盒卸妆巾。

当她再转过头来,已经变成了一个男性。

这不是变脸,而是寓意女性卸妆后的素颜太丑,吓跑了尾随的男子。

同时,视频还配有“呕”的音效。


 



广告一发布,引起了网友的众怒。

 



第一,将女性群体的恐慌作为广告的创意,居心何在?
第二,物化女性身份,暗示女性卸妆后素颜极丑,真的妥吗?


而对方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

“视频为广告创意,仅作为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


 



对此,中国妇女报也公开谴责。

“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


 



然而,追溯以往无数翻车的广告创意,无一不是在“消费和丑化女性”。

在这个社会上,对女性充斥的恶意,早已不是新鲜事。





就在前段时间,《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节目上,插播过这样一条广告。

一对夫妻吵架。

男子身旁坐着一位妖艳女子,挑衅地对原配说:

“我能给他讲段子,我能跟他聊新闻,我还能跟他打游戏,你能吗?”


 



原配怒气冲冲,在桌上扔出一盒“避孕药”。

大吼一句:“这个,你能吗?”


 



瞬间,男子身边的女人变成了一部手机。

 



当男人听到原配可以“无套性爱”的暗示时,他立刻乐开了花,抱起了妻子。

 



乍一看,还以为是倡导夫妻间多沟通,不要被手机阻隔的广告。

但一细想,简直充满恶臭。

女性吃避孕药,竟然成为了留住男人的手段?

女性吃避孕药,就能赶跑第三者,讨到丈夫欢心?


大肆宣扬如此魔幻的价值观。

同时,完全不顾避孕药对女性的身体伤害。

这样的恶俗广告,对女性形象进行矮化。

在男女关系中,女性彻底沦为男人的服侍者,以及性的客体。

可以说,毫无尊重性可言。

在广告业愈来愈发达的今天,

还有不少商家为了博眼球,

明目张胆打着色情的擦边球。

而其中,
被消费,
被伤害,
被调侃的群体一一都指向了女性。





曾经,某房地产公司在宣传房价时,采用了一张“女人内裤脱到膝盖”的图片。

广告标语——“一脱到底”。


 



毫无疑问,商家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博眼球。

只是,这种以为女性身体作为吸睛点的手段,未免太下流了!

一张图片,引起大众的极度不适。

好好的“创意”不想,非要在侮辱女性上下功夫。

不恪守自己的底线,也活该受到惩罚。


最终,经过举报,该公司被罚款80万元。

无独有偶。

在一些售楼中心,放置的图片也是不堪入目。

“10万,你不干我干。”

把女性身体比作房子。

在这些企业眼中,女性等同于商品。

可被交易,可被买卖,可被亵渎。


 =



最悲哀的是——

如今,
在各行各业,
以消费女性,侮辱女性来达到商业宣传目的的,不在少数。


在3年前的双十一,知名食品品牌还做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了达到营销效果,品牌方打出了这样一张无下限的广告图。

图中一名少女,身穿粉红色内裤,双腿被铐脚镣,姿势不雅。

旁边配文“鲜嫩多汁,想要吗?”


 



我就想问,这真的配称“创意”吗?

还有所谓的椰汁广告,企图用女性裸露的身材来作为卖点。

一边说着“白白嫩嫩”,一边用手抚摸身体。

寓意何在,一目了然。


 



当然,最恶臭的还属某品牌当初说的那句——

“如何评价一个女生真正的嫁给了幸福?”

品牌方以结婚第一天到结婚后五年的变化来呈现。

而配图却是随着时间,张开程度愈来愈大的鲍鱼。


 



作为企业的营销手段,这其中暗含的却是对女性的侮辱。

将女性的隐私,摆在台面上去宣扬。

将女性的“幸福”狭隘定义为“性福”。

恕我无法苟同。


大众对于恶俗的广告,也从不买单。

或许,在广告发布时,企业还自诩“有创意”。

实则,创意没有,底线也全无。


 






在近几年,恶俗广告纷涌而至。

哪怕有罚款的前车之鉴,似乎还是总有人往枪口去撞。

有人说,现在的广告商都这么无脑了吗?

其实,不然。

这背后,是利益的暗流涌动。
是流量的风起云涌。


就开头提到的某生活品牌来说。

在广告引起的负面舆论发酵后,

他们在昨天发布了一则深情款款的“歉意表白”。


 
 



声明一出,网友愤怒值不降反增。

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能明白了。


 
 



全文四分之三的篇幅,都在夸自己企业过去的光辉事迹。

单薄的四分之一,才是对该次事件的回应。

留言区一条高赞评论道出真相——

“以前没听过这个牌子,现在认识了它。”


 
 



在微博上,它霸屏热搜近2天。

掀起1.5亿的阅读量,6万的讨论。


 



这与3年前的恶俗鸭脖广告,效果如出一辙。

在人民网的舆情监测统计中,
该品牌鸭脖的“性暗示”文案阅读量都达到了“10万+”。


与其相关的报道达到了近500篇。

似乎不论关注度是好是坏,都为他们带来了一波流量。

以此种种来看,广告商其实早已谙熟了消费者的心理——

恶俗广告虽有风险,
但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在互联网的洗刷下,
都会日渐被淡忘。


但是,产品在大众心里的记忆点,却能增色了不少。

可正是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污染的是整个广告行业。

为其买单的,是被整个市场利用的女性姿态。

哪怕是“道歉信”,也不过是他们的又一波流量揽取的手段。

就像新闻媒体评论的那样:

“比起纸面上的道歉,更该纠错的或许是偏了的三观。”

我们向来倡导“男女平等”,不进行“性别歧视”。

可为何女性一次又一次成为了俎上之肉?

她们沦为资本狂欢下的产物。
被嘲弄、交易、买卖。
被随意贬低,也被随意丑化。

在所谓的恶俗广告里,她们的人格也被逐渐剥离,只剩下了“身体”。

在此类广告面前,我更希望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同时,我也相信——

在这个“独立女性”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
那些肆意消费女性,
不尊重女性的企业,
总有一天会自尝恶果。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主动去抵制这些充满恶臭的广告产品。





赞(9)
------------------------
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12 22:1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12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