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东蚤西蚤]昨晚的面条没有吃完,今天继续下面。[17P]
本頁主題: [东蚤西蚤]昨晚的面条没有吃完,今天继续下面。[17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小跳蚤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9420
威望:49069 點
金錢:11312136 USD
貢獻:111111 點
註冊:2020-10-24
認證: 技術區認證會員
2021-08-13

[东蚤西蚤]昨晚的面条没有吃完,今天继续下面。[17P]



扬州|小阳春
面条并非美味佳肴,而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中国美食的精华却正是要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高端。所以这一碗最简单的阳春面,却最考验功夫。阳春面,实际就是一碗普通光面,为什么有如此充满文化韵味的名字?其来历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以前一碗面十文钱,扬州文人会动脑筋,把这和面条联系起来,故称作“阳春面”了。扬州人对阳春面比较讲究,下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面条要能达到“硬而不生,软而不烂”的要求那才行。

 



首先面要好。原料是影响面条口感的关键,在制作时,面里要放适量的食用碱,制成碱面,主要起香。面在机器里要来回多压几下,使面有劲道,无论如何不能放食用胶。要用小粉洒拍,使面条不粘连、不糊汤,最后形成扁而薄、宽度适中的扬州面条,那样比较容易入味。

其二,要宽汤下面。阳春面虽然是清汤面,没有任何的配菜,却绝不是开水煮面条,诀窍就在这汤汁上。“这个汤,它不用味精,而是用当地的河虾,河虾籽天然地晾干以后,用鸡汤煲出来,文火炖,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民以食为天,菜以汤为先。”这是大师们的心得。

其三,开佐料。扬州人下面不叫做佐料,而叫开佐料,这里有讲究,酱油要熟酱油,买回来的生酱油要烧开,熬一下,变成熟酱油,酱香味更浓些。熬猪油一定要放生姜、葱、酒,熬出来的猪油没有猪腥味。开佐料时,酱油、猪油、大蒜泥或青蒜花子、胡椒、味精,外加点麻油,一样不能少,再兑上虾籽汤,竹篾子的漏勺和大面筷子配合,很整齐地把面条叉在碗里,看上去真像一把梳子,扬州人又很形象地称之为“梳子面”。

一碗上好的阳春面,盛放在白色瓷碗中,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香味,依稀可以见到虾子,撒了一点葱花,香气四溢,面条筋道爽滑,香味隐藏在面条与面条的缝隙中,虾子沾惹味蕾,酱油鼓动猪油。如果你也曾吃过这样一碗面,也许你就能够明白,为何扬州人对这碗看似普通的面却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了。

 



扬州 | 鸡汤面
清朝道光年间,26岁的左宗棠还是个很没有名气也很没有地位的小人物。走在扬州这个当时中国最繁华都市的街道上,大概也和如今第一次到外滩看“西洋景”的乡下人差不多。当时富甲天下的扬州,对于从湖南湘阴县小地方来的左宗棠来说,当然是充满了好奇的,于是他不能免俗地在扬州停舟游览,当然也就不能免俗地随便在街上吃了碗鸡汤面。但就是这碗面把他给震住了!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左宗棠当时甚至认为天下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好吃的面条了。这碗让他念念不忘的鸡汤面让他记住了扬州,以至于此后他每次从扬州经过,必然会用鸡汤面把自己撑饱。

那么当年让左宗棠魂牵梦萦的那碗鸡汤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鸡汤面当然是要讲汤的,不过这个汤并不是原汁原味的鸡汤,纯粹的鸡汤鲜味太薄太平。一般店子里大桶炖清汤时,讲究个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骨不浓。所以每四只老鸡要配一只公鸭,再加上两斤烤香了的猪骨,这样君臣佐使都有了,出味更厚也更透,喝起来味道也仍是以鸡鲜为主,但制汤的价钱却并不比纯粹的五只鸡熬出来的鸡汤贵。鸡汤面的名堂在于和面的时候放鸡汤而不是放白开水,这样面条本身才会有底味,吃到嘴里感觉才会有一股骨子里的鲜香。和面的汤中,还要突出一股香菇味,这样以鸡的清鲜为底子,以香菇的厚重为主体,正好和麦粉的谷物之味做到了互为辅佐、和而不同。面条的味道才会有骨子。不过香菇泡发后容易是黑色的,会影响面的颜色,因此要用白色的花菇。花菇价格较贵,比较经济的做法是用泡发香菇的水来加入汤中和面。

天下美食,香无非是头香、面香、底香,赋味之道无非也是本味、底味、沾味、佐味,不明白这个道理,什么东西都做不好。扬州的面,好就好在扬州人吃透了这个道理。

 



扬州 | 煨面
洪为法先生在《扬州续梦》的《扬州面点》一节里谈到,扬州煨面种类很多,“大率随时令而异,有刀鱼煨面、螃蟹煨面、野鸭煨面等等。此外更有一般的如虾仁煨面、鸡丝煨面等等。这煨面之妙,在于面汤鲜美,面条软熟,而又不至汤与面混糊不清”。扬州煨面的特色是汤味醇厚,善于使用肉类熬制高汤,再以高汤煮面。面的汤底久经熬煮,再以开洋、葱段吊味,里面有大量的虾米,汤呈褐色,滋味浓郁而醇厚。林兰痴诗曰:“不托丝丝软似绵,羹汤煮就合腥鲜,尝来巨碗君休诧,七绝应输此盎然。”

 



扬州|饺面
饺面是扬州的传统面食,不过饺面中并没有饺子,淮扬一带把小馄饨叫做淮饺,因此饺面就是馄饨面。饺面花钱不多,能让食客同时在一个碗里吃到两种食品,既有荤又有素,故民间流传:“饺面饺面,有饺有面,荤素皆有,一碗二口。”可谓两全其美。扬州几乎大多数早茶店都有饺面卖,而扬州最知名的饺面自然绕不开百年老店蒋家桥饺面馆。

 



饺面中的馄饨很是讲究,皮薄馅大这是基础。其造型,总的外观像麻雀头,小巧玲珑;其边犹如荷叶,精致靓俏;其底好似钱币,整齐平崭。煮熟装碗后,个个馄饨向上,犹如朵朵盛开的荷花,堪称楚楚动人。

饺面煮制必提鲜,提鲜必以伏天晒干的高邮、邵伯两湖出产的湖虾籽为佐料,虾子熬汤,旺火开汤,先下馄饨,后下面,馄饨不破不裂,面条不烂不黏;出锅时,碗里放扬州三和四美的酱油(或虾籽酱油,或黄豆酱油),再用胡椒粉、青蒜花、香菜、精炼熟猪油等几种调料调味,开汤一冲,先叉面条,后盛馄饨。食用时,馄饨馅嫩味鲜,面条劲道爽滑,面汤鲜醇味香。饺面吃完后,碗底内还留有少许虾籽,可谓货真价实。真是应了扬州的一句顺口溜:“虾籽鲜味汤,胡椒青蒜香,馄饨馅心嫩,面条入口爽。”

 



扬州干拌面
干拌面是根植于扬州人骨子里的美味小吃,不论时节、不分时间。早起随便走在扬州街头,干拌面摊比比皆是。老食客进得店面先坐下,待服务员上前倒好一杯淡茶之后,方才操着当地方言亮出一嗓子:“来哟,来碗干拌,硬(读:摁)面,跟汤!”这汤还不是一般的汤——扬州人早餐喜欢喝的,是那一碗腰花汤。

其实,做出一碗让人淌口水的干拌面,那可不简单。这里面很有讲究。首先,面条必须得是水面。而且一定还得是当天早上机器现压出来的,不能是挂面。其次,一定要用熬好的猪油(当然也有素油,因人已异)。油的量要足,一般来说大概一碗面一两半猪油。再者,酱油要用下锅重新烧煮加调料后的熟酱油,最好是扬州的虾籽酱油。那种瓶装酱油有苦尾子,老扬州人一口便能吃出来,很在意这点儿。再再者,青蒜花要用刀切成碎末,蒜头也要捣烂,胡椒粉要用药店里卖的胡椒,味精要用细末状的,千万不能用鸡精。再再再者,下面时锅里水一定要多,这样下出的面才不糊汤。一点酱油,一点葱末,蒜末,一点麻油,一点胡椒粉,最后再挑上一小块乳白色的猪油,用筷子这么一拌,鲜香、醇美的味道冲散了昨夜的疲惫,精神抖擞的开始一天的新生活,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依然祥和、满足。

 



上海 | 葱油拌面
葱油面(葱油拌面)是上海非常著名的小吃,地位就像广州的云吞面,作为老上海的早点,葱油拌面是最经典的一道美食记忆。一碗葱油拌面对讲求乐惠的上海人而言,是再妥帖不过的了。食材简单、滋味丰富,更有葱香萦绕一餐。

葱油拌面的做法大致是,取细支香葱入油熬至葱黄味香备用,烹成面浇头,浇煮熟细面,滋味鲜美,滑爽可口,品种包括开洋葱油面、葱油肉丝面、葱油三虾面(参考三虾面)等品种。三虾为河虾虾仁、虾脑、虾籽。

 



南京 | 老卤面
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馒头。而不南不北的南京人,爱吃面!南京最著名的面为两种:老卤面和皮肚面。南京的老卤面精华在“卤”,也就是面的汤头,所以熬制老卤的功夫才是各家面馆的在南京吃货圈立足的根本。所谓老卤,绝不是敷衍的“酱油汤”能比。正宗的南京老卤面口味咸中带甜,既不像北方面汤要在咸中找鲜,也不像苏州的奥灶面甜的有点腻,南京老卤面向来自成一派。

 




南京|皮肚面
南京人究竟有多爱吃面条,每天中午,街头的大部分面馆就会被挤爆,斩半只鸭子,来一碗儿皮肚大肉面,加一份油渣,多摆点油渣,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标配。而每当列举南京小吃时,“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从未缺席。

皮肚面属于南京特有的“物种”,大火烧水,大灶下面,大团的面条扔进去,大瓢的肉汤泼进来,金黄的皮肚、细薄的肉丝、鲜嫩的猪肝、丰润的腰花抱成小团在锅里“跳舞”,红的番茄、绿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欢快地在汤中“穿行”。倏忽间,汤沸腾、面浮起,脸盆般硕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着,“哗啦啦”连汤带面倒进去,端起来,足有数斤重。重点要说的是,皮肚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先悉心剔净肉皮上的每一块肥膘,把净肉皮用大锅清水煮到半透明状,然后捞起在通风处晾干,丢入用紧贴肉皮的肥膘熬制的猪油中煎炸,对于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经验的老师傅亲自监督不可。只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会金黄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里,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不少 “门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饱了汤汁,又要“呛呛的”有咬劲;面条分为白色不带碱和黄色带碱的,但是都必须要“硬正”;汤要大,料要足、味要鲜,最好在下面条的时候就把辣油放进去煮,这样才够“入味”。拨几勺火红的辣油,淋几滴喷香的陈醋,一碗味鲜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炉。在街头巷尾那些简陋的条桌上,爽朗粗壮的大汉,优雅玲珑的淑女,白发耄耋的老人,个个一头扎进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顷刻间,一碗面就见了底。

 



贵州|红油脆哨面
脆哨面是贵州毕节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它的外形和口感有些类似于四川的宜宾燃面,但是毕节脆哨面以贵州特有的脆哨而著名,而且吃法也很有特色。汤、面分开,吃法独特。面条细脆味浓,哨子脆香回甜,汤鲜不浑。又称燃面。脆哨面在贵州、四川等地很是流行,整体看起来很像臊子面,一搅拌每根面条上都裹上了酱汁。乍一看感觉有点油油的,入口就让人吃出了惊喜。面条表面一层吃起来有些酥脆的感觉,细细一嚼肉的香味儿就出来了。

 



贵州|肠旺面
肠旺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辅以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贵阳市区内各小吃街均有卖。

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肉案林立。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两家面馆互相竞争,使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在贵阳卖出了名气。肠旺面又称肠益面。“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肠旺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肠旺面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兰州拉面的劲道,四川担担面的滋润,武汉热干面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贵阳市区内各小吃街均有卖,其中以龙井巷的“程肠旺”最为代表。价格一般在10.00元/碗左右。

肠旺面之所以能独具一格,不仅因为它有滋味悠长的肥肠和血旺,还因为它有和肥肠、血旺一样重要的脆臊。说穿了,它用肥肠和血旺分别制成肠臊和旺臊,再用猪五花肉制成脆臊,然后用肠油、脆臊加辣椒油制成红油,由此而形成了肠旺面“三臊”加红油的基本特色。肠旺面的特色还在于它的面条制作工艺有些特别。肠旺面所用的面条为手工鸡蛋面条。制作时用上等面粉500克,加入4个鸡蛋、少许食用碱及适量清水,经反复揉搓制成水调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在特制的案板上,经反复折叠挤压制成薄如绸缎的面皮,再用豆粉作扑粉撒在面皮上,将面皮折叠起来切成细丝状。整个操作过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说。肠旺面肠旺面肠旺面中的煮面也十分讲究。正宗的肠旺面是一碗一煮,从不一次煮一大锅。每碗肠旺面用面约80克,抖散下入烧至微沸的开水锅中,煮至锅中翻滚时,用竹筷将面条捞起看其是否伸直,若伸直了就用漏勺捞起,再往漏勺中冲入一碗冷水,然后迅速将面条放入汤锅中烫热,让面条“收筋”后装入用。豆芽垫底的碗中,再往碗中灌入鸡汤,放入肥肠片、血旺片和脆臊,最后淋上红油,撒入葱花即成。

 



广州 | 竹升面
竹升面是广东省地方传统面食,是广州小吃之一,粤语因“竿”字发音音不吉利而改称“升”。竹升面是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竹升面早在民国时期流行于广州西关一带的传统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州人大快朵颐的一种口福。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面条工艺机械化后,竹升面制作工艺由手工制面转变为机器和面、延压、切面,并延续至今。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的老牌传统面。

 



河南|烩面
河南烩面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河南三大小吃之一。是一种荤、素、汤、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

烩面在河南面食中最具知名度,它是河南的一张名片,能代表中原豫地的饮食之风。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烩面里的面是宽而薄的,易入味又筋道;烩面的汤是其精华,因为那是上好的羊肉反复熬制而成的,肉烂汤香。店家做好后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香菜、辣椒油或醋等提味,更能让人一口气吃下一大碗,意犹未尽。。。

 



延吉 | 冷面
延吉冷面(연길랭면),“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是驰名国内外的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传统中国朝鲜族食品。吉林延边地区以延吉冷面著称,称延吉冷面。在整个朝鲜半岛,冷面通常被认为是北方咸兴、平壤等地的食物。它和玉米温面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面条。主要原料有荞麦粉、小麦面和淀粉,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和士豆淀粉的。其中尤以荞麦面冷面为著称。一般用牛肉汤,把煮好的面用凉水冲,然后放到碗里加之前煮牛肉用的汤(切记汤 必须要凉)和辣白菜、黄瓜、鸡蛋、牛肉、葱、芝麻、辣椒、松子、苹果或西瓜切片。

荞麦面上盖着牛肉、苹果、泡菜,上桌前从大桶中舀一勺冰凉酸甜的汤料,满满的一碗凉爽。这是延吉冷面留给很多人的印象,而似乎也只有这样做出的冷面才是最正宗。冷面讲究的是汤清——牛肉汤定是要将浮油撇清的;凉爽——无论是汤还是面,都要冰凉后食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夏日的炎热统统抛到“面铺”外。

 



兰州|牛肉面
据地理学家勘探和历史学家考证发现,兰州城是建立在一碗牛肉面之上的。即使她拥有黄河铁桥、兰州大学,但兰州以外的所有人听到这个城市的名称时只会异口同声的说同一句话:“哦,兰州拉面。”其实,在兰州当地,根本就没有“兰州拉面”,它就叫牛肉面,更土著一些的兰州人会亲切的称呼它为——牛大,而这碗面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干切红烧之类的区别。

 



兰州牛肉面,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面粉必须选择甘肃自产的新鲜高筋面粉,加蓬灰(碱)揉合而成,拉扯几十次不会断裂,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兰州牛肉面的面条有许多种类,毛细、二细、三细、大宽、小宽韭叶、二柱子、荞麦棱……多达十几种。一般人还真弄不清楚情况,当你知道兰州拉面有宽细之分,起码在兰州老板眼里,已经足够能说明你是经常出入牛肉面馆这种高档场所的上流贵族了。不同形状的拉面合着不同的脾性和年龄,大宽粗犷生猛,二细稳重有力,韭叶儿纤薄秀丽,毛细温柔细腻。这复杂多变的面型也使兰州牛肉面在中华拉面王国中独具魅力。

兰州牛肉面是几辈兰州人味蕾的记忆传承。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兰州人,从小时候起,牛肉面便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兰州目前有上千家牛肉面馆,每天要卖出100多万碗牛肉面。牛肉面被公认为代表兰州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

 






赞(1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03 11:16 發表評論
小跳蚤 [樓主]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9420
威望:49069 點
金錢:11312136 USD
貢獻:111111 點
註冊:2020-10-24
認證: 技術區認證會員
2021-08-13

引用
引用第20樓谷雨纷飞於2021-04-03 17:39發表的 :
好几年前去黄鹤楼玩,吃了三天的热干面…

好吃吗
TOP Posted: 04-03 17:55 #1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09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