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原创]聊聊“色中饿鬼”,水浒、西游、金瓶梅都是在辱佛吗?
本頁主題: [原创]聊聊“色中饿鬼”,水浒、西游、金瓶梅都是在辱佛吗?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一代文嚎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8521
威望:2632 點
金錢:2000397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6-06-28

[原创]聊聊“色中饿鬼”,水浒、西游、金瓶梅都是在辱佛吗?

 

在《西游记》“四圣试禅心”一回,想要入赘的猪八戒说:“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

猪八戒的话一般咱们心里认可也不能点头,毕竟这货给人感觉太不正经,而且《西游记》的风格也太显戏谑。

可《水浒传》的调性够严肃了吧,故事中甚至不乏和尚、行者身份的英雄好汉,可《水浒传》对于佛教徒的态度总体上似乎也有“辱”。

《水浒传》里涉及和尚的描写次数和深度远远没法和《西游记》相提并论,但就“色中饿鬼”这个称呼的来源,它却做了详细的阐释。

在第四十五回,潘巧云偷情裴如海,作者说这些佛教徒:“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这是为什么呢?

吃的好、住的好、睡的好,又没有俗事烦恼,“惟有和尚家第一闲”。

难怪猪八戒如此肯定“大家都有此心”,取经路途如此辛苦他都不减此兴,更何况“一心闲静,专一理会这等勾当”的寺庙和尚呢?

可做和尚真有这么爽吗?

你看《水浒传》里瓦罐寺的老和尚们,居然混到了没饭吃,最后心灰意冷自缢死了。

可见任何行业都一样,佛教徒也有好有坏,既有道德高僧,也有色中饿鬼,既有饱暖淫欲之辈,也有苦行的好和尚,即便是唐僧的小小取经队伍,成员们的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

不止于裴如海,来到潘巧云家做法事的一班子和尚自见了潘巧云“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由此作者也感叹“以此上德行高僧世间难得”,这也说明了猪八戒的看法虽然有太绝对的不严谨,但终归无大错。

一面是对佛教徒不良行为的揭露,一面对德行高僧难得的理性认可,这就是《水浒传》的态度。


 

《金瓶梅》里的这种态度也特别明显,它不止于大量借鉴(抄袭)潘巧云家的和尚行为于潘金莲家,更是将诸多僧尼作为重要角色加以细细描绘。

《金瓶梅》中的僧尼满嘴跑火车荤段子随口来,甚至坑蒙拐骗拉皮条,其无所不做之滥甚至比世俗之徒还要市侩和邪恶。

好不容易出现个外来的西域和尚,居然是个酒肉齐行施散春药的,连作者都对这样的现象感慨:“若教此辈成佛道,天下僧尼似水流”。

可这并不妨碍小说的主人公吴月娘对佛教秉持着虔诚的信仰态度,即便是吴月娘那“毁僧谤佛”的丈夫西门庆掌握了常来家中走动尼姑作奸犯科的铁证,她依然虔诚信奉不移。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还借吴月娘的善终表达了自己的佛教价值观:这都是吴月娘平日里信奉不动摇的缘故。

你看《金瓶梅》是在辱佛吗?

我觉得不仅没有在侮辱,反倒是客观理性地认可了该信仰的崇高和坚持的难得。

现在的有些人挺奇怪,信了个温和包容的宗教却依然一身戾气,他们往往会因为夸奖的姿势不对,就认定是侮辱。


 

我之前发布过一篇稿子《佛道清禁地,何故沦为奸淫所?》,评论里有不少情绪激烈者,甚至认为小说里的故事就是在恶意胡扯的辱佛,现实中的佛教徒绝不会做书中所示之事。

爱教护教之心可以理解,但低级红的做法要不得。

就是中医的维护者也承认有害群之马打着中医的名号招摇撞骗,就是政府机关的招牌也有不法分子敢于扯来诈弄 ,佛教领域怎么就不能有这种害群之马呢?

更何况你不爽的是以《水浒传》、《金瓶梅》为代表的作品所描述的佛教,其特别的时代背景为何不了解一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害群之马呢?

正如《佛道清禁地,何故沦为奸淫所?》这篇稿子里已经说过的,像猪八戒这种和尚只是披着佛教徒的名头而已。

在宋元明时代,佛教、道教的世俗化已经相当严重,一些所谓的佛教徒、道教徒,其实压根谈不上有信仰,不论做和尚、尼姑,还是道士、道姑,都是将其当作另有所图的职业,而且岗位抢手,从事人数非常多,比如水浒里的裴如海、鲁达、邱道成、崔小乙。

经潘巧云介绍说,裴如海是裴家绒线铺的小官人,人长得贼帅,唱佛经的声音又好听。


 

这么好条件的一位小伙子怎么就当和尚了呢?

在故事发生时的北宋,做和尚首先是可以免除赋役的,而且如果犯了罪还可以免除法律责任。

鲁达便是为了免罪出的家。

可出家不是你想出,想出就能出。

鲁达之所以能够顺利迅速出家,得益于赵员外早早买好的一道五花度牒。

什么是度牒?

度牒原是官府发给僧道的一种身份证,因为出家的好处多多,这种身份证也便有了一定的稀缺珍贵度,当然是不应该随意发行和给予的。

可是到了北宋徽宗朝,财政紧张,朝廷缺钱花了,徽宗便打起了度牒的主意,每张度牒220贯。

220贯是多少钱呢?

用现在的物价衡量不合适,还是基于小说环境做的比较更靠谱些。

金翠莲典身钱是3000贯,杨志的宝刀卖的是3000贯,武松的悬赏金是3000贯。

如此看来,这价格不算高,但也不低,于是到公元1110年时,每年居然可以卖出3万张,这得新增多少不安分的假和尚、假尼姑啊。

试想一下,这东西但凡家境过得去的谁不想要啊,免赋役不说,关键时刻还能免死。

估计这会让柴进吐血,柴家因祖上让了皇位才得到的免死牌,你们特么现在220贯一张的往外批发。

估计这也是导致柴进家的丹书铁券价值缩水的直接原因,社会上拥有免死牌的人太多了,高廉、殷天锡都看麻木了,更何况他们还是朝里有人的地方一霸。

家境不错的裴如海大概就是这么当上和尚的,可《金瓶梅》里的几个尼姑出家前并没有什么钱,凭什么捞到出家的资格呢?

人家跟和尚私交密好啊,比如薛姑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寺庙都有人愿意去当和尚,裴如海去的可是香火大庙,达官贵人家的女施主特别的多。

如今信佛的人也不少,我也相信您特别虔诚,瓦罐寺这么好的艰苦修行地,您去不去呢?您若不去,《西游记》里爱考验诚心的佛祖可是很小气会觉受辱的呦。

 
 
 


赞(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05 12:4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11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