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水浒传是一部「元末社会犯罪实录」,其内容接近于刑事案卷卷宗,呈现了大量的犯罪细节场面
本頁主題: 水浒传是一部「元末社会犯罪实录」,其内容接近于刑事案卷卷宗,呈现了大量的犯罪细节场面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独行不二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517
威望:485 點
金錢:17217 USD
貢獻:493 點
註冊:2011-08-02

水浒传是一部「元末社会犯罪实录」,其内容接近于刑事案卷卷宗,呈现了大量的犯罪细节场面

水浒传是一部“元末社会犯罪实录”,其内容接近于刑事案卷卷宗,呈现了大量的犯罪细节场面。
如潘金莲毒武大郎后,担心药力不够,假意说我帮你发汗,骑到被子上来,将其闷住死透。这类笔墨已经不像是传奇或者武侠小说,而非常接近于刑事现场描写。
水浒虽称一百零八将,主体内容还是五个人的列传: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这五个人当中,除了鲁智深被通缉在逃,剩下几个都有被审讯、定罪、充军、流放、刺文、下狱的经历。监牢、官司类的事务极其之多。虽然写英雄好汉免不了吃官司,但是官司描写如此之多、细节如此翔实,也很罕见。
水浒作者施耐庵的身份一直没有明确答案,学界有子虚乌有之说,兴化施彦端说,罗贯中说,师徒合著之说。较常规的说法是生于兴化白驹镇,当过县令,追随过张士诚造反。
我就从读水浒产生的直观感受,感觉此人对于江湖比较熟稔,猜想有草莽生活经历,可能参与造反组织属实。
除此之外,基于生活细节我对施耐庵的身份有两点直观的猜想:
1、 此人没有在政府高层(乃至州郡级)的工作经历,对于朝堂的描写比较苍白。同时,战阵描写也比较苍白。
2、 同时,此人对于刑事诉讼的流程非常纯属。我怀疑作者有过元明两朝县一级政府的刑名方面的工作经历。所以他对宋江的身份设计比较彻底,此前对宋江的塑造大多英雄豪侠,在他笔下成了彻底的刀笔吏。相信和作者的投影一定关系。
我们引用一份当代2013年的《司法判决文书》(来自司法判决文书网),我抄了里面部分字句,人名地址有改动,情节无改动:
    201X年1月12时许,赵某甲、苏某乙以玩牌为由,将王某骗至山东省某市东区某街某号赵某甲的租住房内。玩牌时,赵某甲借故挑起事端,拳打王某的头部,并与苏某乙分别持单刃刀捅刺王某甲胸部数刀,至王某因心脏破裂死亡。二人肢解了王某的尸体,并将尸块及作案工具分别予以抛弃。
然后我随便又翻了一页水浒,第十二回《汴梁城杨志卖刀》:
    “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枪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可见内容形式和司法判决风格十分相似。又看到杨志被审之后的描写,几乎是专业名词大全。
    “推司也觑他是个身首的好汉,牛二家又没苦主,把款状都改得轻了。三推六问,却招做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待了六十日限满,当厅推司禀过府尹,将杨志带出厅前,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那口宝刀没官入库。当厅押了文牒,差两个防送公人,把七斤半铁叶子盘头护身枷钉了。分付两个公人,便教监押上路。”
可以说是一套古代司法流程全景,二十句话用了十九个专业术语,施耐庵对此可谓纯熟。
(注,水浒发生于宋代。称为元末社会犯罪实录,是施耐庵所处时代,是其生活、创作的时代。也就是故事取材的时间。)
(二)
书中有很多情况,接近于真实经历。
施耐庵有过草莽经历(也可能是参与张士诚造反组织与江湖上狠人过从甚密)。很多事情可能出自于亲历,以及身边人的故事。有第一手的信息资料。
在水浒之前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以及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大宋宣和遗事》当中,水浒的故事情节雏形已经建立,但是犯罪细节、现场、流程,却都是经由施耐庵之手建立。文学创作当中的情节和细节是一个不同概念,细节往往取材于生活实践。水浒的情节如果只由一个话本艺人或者是只有书生经历的人创作,写不到如此精深,也没有这些细节和极其凶恶平静的态度。
例如投名状,打杀威棒,以及张横的板刀面馄饨面江湖切口。我们后面评书和武侠看得多了,并不希奇,而水浒却几乎是最早引入和整理了这些概念,他们都是学习了水浒,不再有谁真有此等经历。
例如王婆教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事情发生在街面,但一定取材于江湖。因为非常的技术流,可以想像是下九流的一个门类。是有一套章法节奏的。只是书中只是简单应用于偷情。今天仍有很多这种勾引后勒索的刑事案例。
今天我们看水浒是传奇,当年也许有很强的纪实文学成分。
类比一下,相当于今天写一本书,把整个中国地下社会进行整体描绘,我随便举几个在社会上道听途说的例子:
例如偷盗,上海偷车者用台湾的解码器破解锁车(所有车都能解锁),连夜开车到山东和安徽地下车厂,改挫发动机和大架号,喷漆改装,18小时就可以漂白交易,或者分解为零件。
例如目前赌场已形成了一套体系。例如设了几重哨卡。第一重流动哨在公安局派出所门口,警车一出门就要报告。第二重流动哨在主要干道路口,第三重在小区门口,第四重在单元楼门前。他们的邀约的方法通常是马老板过来玩玩,来了一起吃个饭,把手机交上来,大家一起到一个玻璃漆黑的面包车上,转了半小时到地方。赌桌每一桌赚的钱,都会抽水百分之五,然后放进赌场老板的铁箱子(由老板亲信小弟用手铐铐在一起),晚上老板开箱。
又例如刘慈欣在《三体》中,通过警官大史之口,讲出有人通过一段钢丝绳偷下来一节火车皮的事件。主要要在岔路口通过扳道时的配合。等。
这些事实还不是高等级犯罪,也不是成组织性的犯罪,放在水浒不过是鼓上蚤时迁,石将军石勇,催命判官李立之流,而《水浒》所写,其层级相应于当时的社会,远比我描述的这些事件要高,要更加的现实狠辣。
(三)
《水浒》在审美上,呈现出一种法医式的平静,又有一种法官式的冷峻客观。能够无态度、无预设、无是非善恶、无价值观倾向、不下结论地观察整个流程。对于杀人、劫掠、毒杀,有一种不动声色、一步一述的气质。
这使得《水浒》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美学气质。


《水浒》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美剧《绝命毒师》《冰血暴》,昆汀的《低俗小说》,杜琪峰的《枪火》,巴西三部曲的《上帝之城》,以及内地的《追凶者也》《无证之罪》(不是《教父》这类传奇式作品)这些作品气质相近。不过这些作品的境界,始终没到水浒的“无情”和客观审判式的态度。因为他们毕竟是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水浒的作者是真正的亲历者。
《上帝之城》对于贫民窟的屠杀,《告白》里的未成年相互虐杀,《湄公河行动》里的儿童轮盘赌,这些作品虽然残酷,但是导演们还有一层“惨痛激烈”的心理。
而水浒作者极其凶恶,极其平静,极其无情,习以为常,乃至有一种淡看杀人的味道。甚至异常轻松,津津乐道。
《水浒》如果翻译成当代社会语言,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消受,单是李逵随手把儿童脑袋砍成两半就吓走了一半观众。
中国从春秋起,有良好的史官传统,也就是一种“纪实”的传统。如孔子所说“述而不作”,不作评价。
《水浒传》对于自身的态度,是非常节制的。
全书除了招安后第一回,陈桥驿
宋江斩小卒之外,我没看到施耐庵为了情感安排任何情节。
技术上有细节,他会多写两句。对于悲惨苦痛,生死离别,他从不描述,绝无闲笔。
(四)
虽然我认为客观展示已经是最大的意义本身。
但是还是有人会问:既然作者全书毫无态度,既没有悲愤和批判,也没有歌颂和意义。那他写这么一本书的目的在哪里?
我的猜想有两个。
1、学习司马迁。古代文人多数有此目的,例如蒲松龄也称自己是异史氏,在序言中写是替鬼怪精灵写作《幽冥之书》。施耐庵的意图是,将自己亲见亲历的江湖人物。无褒无贬,给整个地下社会做一部史记。以“史官”的态度替黑色世界做列传。这是一本杀人者本纪,逃犯世家,江上劫掠者列传。
2、示现地狱。也许水浒有一个深层的哲学目的。就是展现佛教所说的六道里的地狱道,修罗道
。或者就是所说的大杀大奸大恶的“婆娑世界”。
从第一个主人翁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杀戮和开悟,智深有一套即将圆寂,临终前的偈语,也许是作者的本意: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全文结束)


注:
1、《水浒传》作者的身份考证,在建国后1952年和1982年国家组织了两次系统性调查,主要是涉及到出土文物、墓志、家谱等一系列文献资料的出现。认证兴化白驹场的施彦端即为施耐庵(《家谱》中录有施彦端,字耐庵。字耐庵为小字补充,一度存疑为清末时补充,后经江苏公安厅笔记鉴定为原文笔迹)。是元代时期顺帝年间的赐进士。曾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
推荐,任职山东郓城县,担任训导。后调任钱塘。有参与张士诚起义幕僚(张士诚同为泰州兴化白驹人)的经历。——以上考证尤其第一次是在周总理关心下执行,目前虽然仍有存疑,如聂绀弩
认为只是施彦端凑巧叫这个名字,有这个经历。但仍然是海内外学界的最大共识公约数。
2、在《水浒》之前,最早是《东都事略》、《宋史》所记淮南盗宋江一事。后有《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癸辛杂事续集
》等。元代杂剧中,现存水浒戏如《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梁山五虎大劫牢》《鲁智深喜赏黄花裕》已经形成一些人物原型。目前大约认为,元代《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故事形成影响较大,其中已经有智取生辰纲、杀阎婆惜等情节,其中宋江也是押司身份。元杂剧情节较短,偏于唱词较多,大宋宣和遗事也仅有三千字与水浒相关情节。目前我阅读认为,整体的水浒的剧情细节,主要还是取材于元末明初的社会风情画卷和施耐庵的个人生活。另外,施耐庵着意刻画宋江这个主角,与自己曾经在山东郓城担任吏员,或有心思贯通之处。


作者:头颅

名著就是时间长河中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就是时间和过往的聪明人替我们遴选出的无限贴近真实的内容

这个世界是有其运转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并不以你懂不懂,知不知道,相不相信为转移!
特别是社会法则,人的心理规律等等,纷繁复杂,变量众多,一个微小的变量便会影响到整个事态的走向。而同一件事,哪怕是相同的结果,其中变量互相作用的过程也可能完全不同;因而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事情,性质却可能完全不同。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就算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学科,依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清楚明白地揭示其中的规律,可见其复杂程度。
而名著,其实就是在尽量真实可靠,符合规律的情况下,生动细腻地还原一部分事实真相。
通俗点说,就是名著是在讲真故事。就算它故事是编的,它依然编得绝大部分符合逻辑,遵循规律。不会把你带沟里去!
并且它细节详实。举个例子,大部分名著心理描写极其丰富、生动、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它尽可能地给出了更多的变量的描绘,有助于你分辨事实真相,掌握规律。
至于你看不看得懂,看不看得下去,有什么关系呢?规律并不会因你而改变。
说夸张一点,很多自然规律,就算人类灭亡了,它依然会存在,并且不会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掌握事情发展的真正的规律如此重要?
因为对这些规律的认知会组成你的三观,而三观,会指导你的行为。小到下一顿吃什么,大到事业的选择、配偶的挑选。这些选择最终会决定你身体健康与否、贫富与否、幸福与否。
但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做决定的,也没有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认知。有的人是被别人特别是父母全权掌控,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干什么,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自己没有做决定的权利和意识;有的人是稀里糊涂地做决定,别人说什么他做什么,社会宣传什么他听什么,公众号鼓吹什么他信什么,即随波逐流;……对这些人来说,掌握真正的规律就没什么意义,他们不主动做出选择,因此也没必要去了解选择的真正后果是什么。他看的东西,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他来说,无所谓。
只有对于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人来说,名著才是有用的,而且相当有用。他们迫切地需要去了解更多的真正的规律,以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惜我们的社会,太多人连觉醒自我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敢或不知道,所以,才会出现,大多人不明白名著为何为名著的现象。他们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和经历,所以也无法有做错选择的困境、懊悔和反省,就更不会有对做对选择的迫切的需求,因此就发展不出对真正的正确的规律的渴望,就理解不了名著的作用。
要想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去追逐真正的规律。


赞(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27 09:3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26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