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在古代,能否联络到失散的的亲人?
本頁主題: 在古代,能否联络到失散的的亲人?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飞刀无情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394
威望:75 點
金錢:50951 USD
貢獻:12 點
註冊:2020-07-13

在古代,能否联络到失散的的亲人?

悠悠历史长河中,战争与逃难总是与古人们的生活相生相伴。在老版《三国演义》中,刘皇叔不忍百姓落到曹军手中,毅然携民渡江,荆州百姓就此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逃亡。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跟随刘备出逃的荆州百姓有“十余万”,另外还有“辎重数千两”。不过,纵使刘备带着军队,一行人在当阳长坂坡遇到尾随而至的曹军“精骑五千”后,还是被曹军冲散,百姓们骨肉分离,哀鸿遍野,刘备也不得不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匆匆逃命去了。


这段历史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了《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桥段。然而,“携民渡江”的故事虽看得人血脉贲张,却也让观众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没有手机的古代社会,那些逃难的百姓们,还能找寻到他们逃难时走散的亲人吗?



01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说来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古时候亲友之间一旦失联,想要重逢可谓是难如登天。这是因为古时候普通人的活动半径有限,又缺乏精确地图指引,很难找到亲友失散的具体方位。


三国时期,古人们制作地图基本靠脚步丈量土地。这种“田地作业,实地考察”的工作模式,让地图有了个别称——“舆图”。

所谓“舆”,指的就是车马。想象一下,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古人们坐在马车上,凭借着简单的地理知识去探索未知的土地,再将自己沿途看到的山川河流一点一滴绘制到地图上。不同的路线与绘制方式,让最终呈现出现的地图也有了不同的风采。

总体来说,古代的地图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绘制模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为基准的地图、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最为常见。比如古代地方史志中所附的县域图、城池图等都属于这类地图。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县城或某个明显标志物为中心,然后画出周边的山川、河流、村镇。

以行进路线为基准的地图通常记录了某条水路、道路或是海洋航线。它更像作者的一幅游记,以作者的主观视角为中心,记录作者沿途所见的海岸线港口、浅滩、江河口、礁石以及陆地上的寺庙、桥梁、宝塔、旗杆等沿岸航行的标志等等。

由于这类地图大多来源于作者的视觉感受,因此没有严格的比例尺与经纬坐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类地图更应该与《清明上河图》或是《富春山居图》一起归入书画的行列,放在地图界里实在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


与这类地图相反的则是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相传宋代科学家沈括,就曾绘制过一张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禹迹图》,图中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将天下九州精确标注在内,还标注了三百八十个行政区名、近八十条河流名称、七十多座有名称的山脉,以及无比接近现代地图的精准海岸线。

《禹迹图》一经问世,就成了最重要的国防工具之一。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话来说,就是“《禹迹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也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

这般精准的国家疆域图,平民百姓自然难以拥有。许多想要寻找亲友的百姓,只能靠着“人海战术”,托外出经商的同乡或是朋友帮忙打听亲人们的下落,大多数情况下,寻亲者都是抱着希望而去,揣着失望而归。


偶有幸运者获悉了亲友所在的方位,但想要重逢依旧是难上加难。因为古代的“方位”往往很抽象,并不会像现代的高清地图那样给出明确的定位,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某月某日,某人出现在某个县、某座山上或是某条河流边。

但知道又能如何呢,安土重迁的思想下,古人们很少出远门。亲友们出现的山川河流,很可能是寻亲者一辈子都没去过的地方。即便寻亲者靠着司南一路摸索着前行,走对了方向也没有遇到土匪山贼以及虎豹豺狼拦路,但在交通工具基本靠车马与舟船的古代社会,寻亲者沿途花费的时间常常需要数月甚至更久,等寻亲者赶到指定的地方后,亲友可能早就离开了。



02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古人们分离后这么难重逢,当初逃难时为什么不一起逃呢?

其实,古人们不是不想一起走,而是战乱的条件下不允许。就拿晚清时代太平军攻克杭州城来说,当时杭州百姓为避兵锋,疯狂出逃。杭州的凤山门和候潮门挤满了逃难的百姓,人们肩挨着肩,脚抵着脚,一度让车马无法通行。

如此一来,一些豪门大户中缠了小脚的女眷们,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逃难,只能被迫雇挑夫将自己挑出城。

汹涌的出城人潮,让挑夫一转眼就不见了人影,女眷们几乎无法与亲人一起逃难。更令人无语的是,许多挑夫刚一出城,就立刻将女眷们抛下,以便尽快回城去接下一单生意。


独自留在城外的女眷们,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加持下,无法联系到亲友,只能孤身远走。饶是如此,有些女性也是幸运的,因为穷苦人家连挑夫也雇不起,只能男主人自己挑着辎重,女主人挑着孩子,扶老携幼走上艰难的逃难路。

据史料记载,为避长毛之祸,江浙一带像这样逃难的人还有很多。在常熟,当地富户们纷纷渡江避难,逃到通州、海门、崇明、白沙等地,而无锡的富人们也选择渡江东走,逃往上海躲避战乱。

疯狂的逃难大军在渡口争抢船只,瞬间让当地的船费迎来一轮暴涨。大船的价格涨到了二三十两银子,渔船的价格也高达五六千钱。


但富户们个个都不差钱,船费猛涨之下,渡江的船只依然供不应求。可惜,富户们不知道的是,太平军已然席卷江南,就算逃到上海,也照样无法躲避兵祸。

不仅如此,逃难途中还有数不尽的危险。据程秉钊在《记事珠》里记载,杭州百姓出逃时,“死于践踏者半,死于江涛者十之二,死于困顿者十之一,而安稳渡江者则仅十之四耳。”

踩踏事件和意外落水等等突发事件夺走了无数百姓的性命,最后成功渡江的人只有40%,这一超高死亡率也发生在常熟、无锡的逃难者身上。换句话说,兵连祸结的战乱时代里,古人们逃难时的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永别,这也造成了古人们很难再与离别的亲友重逢。


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乱与逃难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以靠着精准的定位与导航软件轻易找到想去的地方,也能通过即时联络设备随时随刻联系到亲友。科技的力量让天涯之远变成了咫尺之间,和平安定的生活也让现代人再也不必经历古人们“走着走着,一辈子就走散了”的惨痛生活。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我们在缅怀先民的同时,也更加感恩生活在强大的中国。因为唯有和平稳定又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才能护佑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远离兵祸战乱之苦,乐岁饱暖!


作者:竹映月江

赞(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05 15:4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06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