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人才济济,前三甲却被人遗忘![5P]
本頁主題: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人才济济,前三甲却被人遗忘![5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中文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1377
威望:10786 點
金錢:264572 USD
貢獻:55555 點
註冊:2007-10-06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人才济济,前三甲却被人遗忘![5P]


 
01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是个看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的一年。
春寒料峭之时,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收拾行囊,满怀希望,赴京赶考。
文坛领袖欧阳修,时年50岁,受命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北宋初期,文坛流行太学体,文章讲究引经据典,追求辞藻华丽,实则内容空洞、无一是处。
欧阳修痛恨已久,说服有心改革的宋仁宗,从科举入手,革除文坛弊病,开创务实文风。
欧阳修和王珪、梅挚、韩绛、梅尧臣等文坛巨匠组成主考“天团”,主持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科考殿试,创造了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奇迹。
主考官欧阳修自不必多说,翰林学士,北宋文坛领袖,以文章务实著称,位列唐宋八大家,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代表作《醉翁亭记》至今仍然是中学生必背篇目之一。
这场科举考试牛到什么程度呢?
当年全国士子40万人,从当年正月初六开始,到三月初五结束,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进士的录取率不到千分之一。
 
最终放榜,一甲三名为,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都不认识?没关系,超级巨星不是他们,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
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颢、程颐;
后来当了宰相的有九个,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一届考试能出这么多顶尖人才,光是《宋史》里有列传的就有24人,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2
这届科考之所以牛逼,首先在文学上,集齐了“唐宋八大家”的5个。
八大家中,去掉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剩下的6个人中,除了早就做官的王安石,5个都跟这场考试直接关联。
主考官欧阳修,文坛领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位列“八大家”。
苏轼与苏辙是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进京的。
苏洵早年不读书,游历天下,后来生了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发现读书才是硬道理。
自27岁始,苏洵发奋求学,大器晚成,终成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开创蜀学。
遗憾的是,苏洵试运不佳,几次科考均未题名,就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这一年,48岁的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进京,这场考试,苏洵在场外做拉拉队。
阅卷官梅尧臣,发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观点新颖独到,行文不落俗套,让人叹为观止,赶紧拉主考官欧阳修欣赏。
欧阳修一看,这文章写的真牛逼,策论第一就他了。可转念一想,这文风老成持重,该不会是我的弟子曾巩所作吧?
欧阳修担心,将弟子取为第一会必遭人非议,于是将此文列为第二,后来放榜,才得知作者原来是苏轼。
 
苏轼文中有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实在想不起出自何处,放榜后禁不住好奇去问苏轼。
苏轼回答道,那是我编的啊!
欧阳修大无语,但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当时,宋仁宗读了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文章后,当即立下flag:“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苏轼这人天生的超级巨星,不仅诗词文章名震天下,书法绘画造诣也很高,各方面都是开宗立派的级别,俘获了一大帮粉丝的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偶像”。
苏轼生性放达、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做文学家浑然天成,但搞政治就差远了,一辈子的轨迹就是:写文章,被流放,等弟弟苏辙来捞。
苏辙没有哥哥苏轼那么天纵奇才,而是“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性格上也与哥哥不同,苏辙冲和淡泊,老成持重,在官场上倒颇有建树。
有人戏称,苏辙一辈子都奔波在救哥哥的路上,为了救哥哥方便,一路干到了宰相。
八大家剩下一个,就是欧阳修的弟子曾巩。
在这届中进士的才子中,苏轼苏辙都是应届生,第一次参加高考,而曾巩属于老复习生。
在参加这场考试前,已经多次参加科考,但无一例外地落榜了。这次高中时,他已经39岁了,文章已经非常老成,这也意外导致了苏轼躺枪。
唐宋八大家中,最没存在感的,曾巩要算第二,没人敢当第一。
但在宋史上,曾巩可一点都不酱油。在文学上,他主张遵经明道、文道并重、文以经世,是古文运动的中流砥柱。
这一年试举,北宋古文运动旗开得胜。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为文坛注入新鲜血液。
03
这一年的进士,可谓群星璀璨。
除了前面提到的位列八大家中的三人之外,还有很多青史留名,影响或者改变历史进程的英杰。
曾布,与哥哥曾巩同年高中进士,成为当年继苏氏兄弟后,第二对儿上榜的兄弟。
曾巩潜心治学,在政治上鲜有成就,而曾布就不一样,他踏入政坛如鱼得水,日后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
打虎亲兄弟。嘉祐二年,有好几对兄弟同科及第,除了苏轼兄弟、曾巩兄弟,还有林希、林旦兄弟,王回、王向兄弟等
当然,这一年及第的,还有对后世思想影响最深的一对兄弟:程颐和程颢。
 
程氏兄弟为理学大师,被后世誉为“二程”,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称为“程朱理学”,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极大。
榜上有名者,还有另一位理学家张载,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历代知识分子广为传颂。
此外,这一年还有王韶、吕惠卿、章惇、林希、张璪、郑雍、梁焘等7位先后出任大宋王朝宰执的人,再加上苏辙和曾布,那一年的进士中,出现9位宰执。
吕慧卿很多人都知道,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颇有才能,但喜欢权柄,心术不正,几经摇摆,后来变成了王安石的对头。
章惇这人也颇离奇,未得势时,跟苏轼好朋友,敢于直言为苏轼辩护。但是当了宰相后,对苏轼赶尽杀绝。晚年失势,又让儿子拜苏轼为师。
最神奇的是王韶,与同期这群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掩映下,显得非常普通。他觉得按部就班没有出头之日,决定走一条与同学们完全一样的道路,弃文从武。
王韶后率兵收复西北六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压制,重新畅通了阻断多年的丝绸之路。一举弯道超车各大魔王,成为那届同学中第一个做到副国级的干部。
 
04
科举创立于隋朝,但隋朝太短命,没起到多少作用。
唐朝的人才,凭本事考出来的不多,大多是达官显贵推荐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举荐不上。比如李白、杜甫,拼命找人推荐也没人理。
所以,通过科考选拔人才,到了北宋才算是完全成熟,这也造就了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考试。



赞(5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0-01 10:2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5-02 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