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讲讲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爱尔兰(2)
本頁主題: 讲讲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爱尔兰(2)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教-授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49625
威望:5003 點
金錢:5444 USD
貢獻:13000 點
註冊:2016-10-25

讲讲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爱尔兰(2)

        这一篇聊聊爱尔兰发生在1845开始的大饥荒吧,因为这一场饥荒对现在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爱尔兰和美国的关系都有深远影响,所以觉得可以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这里面一些是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听到的,参观博物馆了解到的,另外也参考了一部分资料,总之觉得这场饥荒作为中国人感觉真的发生的有点不可思议,并且海岛国家本来是可以有更多海洋资源的,但是爱尔兰人却浪费掉了,在饥荒年代,饿死的饿死,逃离的逃离,全世界最发达的几个国家都有爱尔兰后裔,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当年逃离爱尔兰的有上百万人,但据我和学校的教授聊天得知,按照现在的爱尔兰后裔来算,得好几千万人,这也是很可怕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后裔基本都在发达国家,最厉害的是美国,所以去查美国人的族谱,很多很多美国人都有爱尔兰血统,包括多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有爱尔兰血统,这也就致使现在的美国和爱尔兰在政治上关系非常近,虽然地靠大不列颠,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却是个中立国,没人欺负,其中我认为有很大的因素是和美国的关系,基本上历任美国总统上任都会来爱尔兰访问。爱尔兰民族属于凯尔特民族,我们看篮球的都知道,NBA有一个凯尔特人队,其实最早就是因为大量爱尔兰人聚集在当地才有了专门用他们民族命名的球队,多么不可思议,而每年的3月17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也会有和爱尔兰一样的节日St. Patrick's Day,其实这是个发源自爱尔兰的宗教节日,但就是因为爱尔兰后裔才让他们把这个节日得到了发扬。我们中国人俗称这节日叫绿帽子节,到处都是绿色和绿帽子,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绿色衣服,戴上绿色帽子,他们倒是很开心。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泰坦尼克号电影里杰克带着肉丝去下等仓跳舞的桥段,那个音乐就是爱尔兰音乐,而下等仓坐的也更多的就是爱尔兰移民,小时候看电影时候不懂,后来来了爱尔兰才意识到是这么个渊源,很多爱尔兰人到美国工作和看望家人。在这里的泰坦尼克号博物馆也介绍着这一段痛苦的历史,爱尔兰是泰坦尼克号接乘客的最后一站,当看到这一段历史觉得很残酷,那么多爱尔兰人就这么葬身大海了,都是在下等仓,但当时去美国却是他们最开心、最大的生存希望。

        这次饥荒最主要的原因是爱尔兰人最重要的食物土豆得了一种真菌病在两年时间里几乎整个爱尔兰岛的土豆都不能吃了,我们都知道英国的炸鱼薯条非常著名,也是当地传统美食,其实爱尔兰人对土豆的依赖更大,爱尔兰的土豆更是对于爱尔兰人来说重要的不能再重要了,不过有什么说什么,这边的土豆炸出来真的好吃。不过也因为过于依赖土豆导致土豆大量死亡之后整个爱尔兰就饥荒了,最多时候八百多万人的爱尔兰岛,经过几年的折腾,只剩下了一半人,多可怕。当然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袖手旁观,可以说虽然当时爱尔兰属于英国,但是英国政府基本就没有救助爱尔兰,反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后来允许移民之后,也是那种难民船,从西欧往美国和澳大利亚那边去,可想而知得死多少人,这也是后来和这边人聊天时候他们讲述那段痛苦的历史时难以磨灭的痛。其实想想爱尔兰是个岛国,海洋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多么悲惨的教训。也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爱尔兰和英国的内在矛盾算是埋下了,对后来爱尔兰的独立有着很大的影响,爱尔兰人对英国人是恨之入骨,当然我说的这是一百年前,现在虽然还在他们心里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但毕竟现在世界环境都改善了,年轻人慢慢也不太去憎恨了。

        大饥荒造成了爱尔兰国内的人口不断减少,除了灾年期间因饥饿和疾病死亡之外,人口外流是重要原因,即便是大饥荒结束后人口外流势头依然持续不减。在将近100年间,爱尔兰人口由历史最高峰的800多万几乎下降了一半到四百多万,据我2022年看到的最新新闻因为各种移民等原因,现在爱尔兰人口也才五百万。

        大饥荒促使了在爱尔兰生活举步维艰的人们纷纷移民海外。根据郡和年份的不同,移民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率从45%至近80%不等。据爱尔兰经济历史学家科马克·格拉达估计,自1815年到1845年(大饥荒开始)的30年之间,有一百至一百五十万人从爱尔兰移民至其他地区。然而,在大饥荒最为严重的时期,仅一年就有约25万人从爱尔兰移民;其中,西爱尔兰的移民最多。从1846年到1851年3月为止,前往北美大陆、澳洲、新西兰以及英属其他殖民地的移民统计数字为九十多万人。除了北美大陆、澳洲等地区之外,大饥荒时期的短途移民主要流向英国,短途移民的数量可能在20万以上。其中,利物浦是爱尔兰移民大幅涌入的城市之一,到1851年,爱尔兰人占到了利物浦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虽然爱尔兰家庭不会“集体移民”,但家庭中的年轻成员却会移民至其他地域,其数量之多以至于移民几乎变成了一种“成人礼”。移民们会将汇款寄回自己的爱尔兰家庭,而这笔钱又会促使他们家庭中的另一个成员离开爱尔兰。我记得当时去参观一个博物馆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说他们成年之后就会去美国或者澳大利亚挣钱,毕竟爱尔兰太苦了,根本没饭吃,不出去就会被饿死,他们也是没办法。

        据估计,在1847年驶往加拿大的10多万爱尔兰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其中有五千人死于魁北克格罗斯岛。格罗斯岛是圣劳伦斯河上的一座岛屿,它曾被用于隔离魁北克市附近的船只。前往美洲的爱尔兰移民乘坐的是一种被称为“棺材船”,这些从爱尔兰西部不受管制的小港口驶出的船只拥挤不堪、维护不善、相关设施配置不足,违反英国的安全要求;此外,船上的死亡率也很高。根据185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爱尔兰居民占到了多伦多人口的一半以上。仅在1847年,就有三万八千名爱尔兰人移民至这座拥有不到两万名市民的城市。除此之外,包括魁北克市、蒙特利尔、渥太华、金斯顿、汉米尔顿和圣约翰在内的其他加拿大城市也接受了大量来自爱尔兰的移民。截止至1871年,有55%的圣约翰居民是爱尔兰人或是爱尔兰人的子女。与美国不同,由于加拿大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加拿大并不能关闭其对爱尔兰船只的港口,因此移民可以在归还剩余的木材时获得廉价的前往加拿大的通行证。然而,出于对民族主义叛乱的恐惧,英国政府在1847年后对爱尔兰人移民加拿大作出了严厉的限制,这项举措导致更多的人从爱尔兰移民至美国。

        大多数移民至美国的爱尔兰人成为了城市居民。由于手头拮据,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得不在登陆上岸的城市定居。到1850年,爱尔兰人口约占波士顿、纽约市、费城和巴尔的摩人口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爱尔兰裔在美国的一些采矿社区中也很普遍。由于天主教信仰等原因,爱尔兰移民融入美国的过程并不容易。美国东海岸城市的清教徒们对爱尔兰人大多带有敌意。“缺少教养”、“酗酒”、“卖淫”、“犯罪”是贴在爱尔兰移民身上的标签。房东会对爱尔兰人敲诈勒索,雇主会对爱尔兰人百般辱骂,在波士顿、费城、圣路易斯、新奥尔良等大城市,都发生过反爱尔兰和反天主教的暴力冲突。在这种环境中,贫穷的爱尔兰人只能生活在各大城市的贫民窟里,以最底层的苦工和保姆身份谋生。但即便如此,与饿殍遍野的爱尔兰相比,美国的生活条件无疑改善了许多。他们省吃俭用,将多余的钱财全部寄回国内,资助家人朋友。当更多的爱尔兰人得知美国的情况后,为了寻求新生活,他们跨海移民来到美国。截止1855年,共有约150万爱尔兰人来到了美国,据统计,自1820年至1930年的100年间,来到美国的爱尔兰移民人数超过了450万人。
        …………
        大概说这么多吧,文字太多了,怕大家看着烦,不过了解了解这段历史对这个国家会有更深的认识。是否继续写下一篇还是看大家的反馈吧。
 
 
 
 

赞(8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03 11:3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0(s) x3, 06-13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