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子在川上曰”的三重境界
本頁主題: “子在川上曰”的三重境界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雷電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438
威望:497 點
金錢:21503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3-10-12

“子在川上曰”的三重境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
记得小时候,老师在讲《论语》时,就让我们将这句话背诵下来,以至于在此后的岁月中,在自己稍有懈怠或懒惰时,在耳边或脑际就会想起这句话。
随着我阅历的增长,随着自己对生活际遇体验、感悟的增加,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时不时地会对这句话产生些许不一样的体会或感悟,偶尔是灵光一现的瞬间而悟到,从而使我对这句陪着我趟过青春、走过中年的名言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我现在觉得,孔子临川之叹包含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
 

时光如水
第一重境界是要珍惜时间,莫让时光白白地流走。相信,较大多数人在读到夫子这句话教诲时,亦或是老师在讲这句话时,都会强调这一层的境界。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于青年、年轻人而言,中年前的大把时光不宜虚度,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增长知识和才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人生的初始阶段,看似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但逝水流年,一切都是那样的匆匆,真如白驹过隙,一晃就过去了。
所以,对于有志有为者,实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用坐暖冷石的毅力与决心,假以时日,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小目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壮志未酬,时时以进取之心激励奋进,实则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楷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赋诗的东坡先生,不仅仅是赞叹少而建功立业的周瑜,更是对自己虽已中年,但却难以立下如周瑜般丰功伟业而叹息!“时光容易把人抛!”“诗酒趁年华。”这是在说给自己听的,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与豪迈?
 

人活天地间,尽人事,听天命。
第二重境界是人间事有颇多难以把握之处,甚至是根本把握不住。这是我人过中年后一点一点感受到的。我们经常受到的教育是,人生要努力,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收获的是你当初想要的吗?或是你预期的收获吗?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活在天地间,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复杂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切似乎都是有条不紊,循规依例地运行中,但实际上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古人讲要见微知著,要善于察“青萍之末”,要未雨绸缪,要早做准备,要下先手棋,但更要留有后手。但说句实话,世事的变化既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又有其突变性,许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把握的,看似握有主动权,实则可能就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如一生谨慎的孔明,却也有“失街亭”,不得不唱“空城计”的狼狈,所以,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孔子临川而叹,是否也在感慨其人生之不遇,世事就如同江河东流一样,是其不能掌握或无能为力的呢?我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才一点一点地感悟到孔子临川而叹还有这一层的深意!
 

世界的本质就是不断变化。
第三重境界是提示了世界的本质。从中学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就记住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认为这三句话提示了世界的本质。此后多年的工作、读书、自省,逐渐地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如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就是对世界本质的另一种阐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当我们试图阐述这个物质世界真理的绝对性时,也更多地体现着认识的相对性。可以阐述的“道”(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道”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
又如佛典讲:“所谓佛法,亦非佛法”,大致上也是在阐述相同的道理或含义。禅宗的“不立文字”,就是想破除对某一思想观念的执念。诸葛亮也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都是在说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及我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对这个物世界的认识没有标准的答案,只会有因时、因地、机缘巧合的“临济棒喝”“当胸一拳”。所谓“山水以形媚道”“道法自然”,就是借助自然山水对道法(规律)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山水画的意境、神韵,表达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孔子临川而叹,告诉了我们他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
读朱良志先生《真水无香》一书,其有一段引文是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的文字:
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Cosmicemotion),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有“宇宙情感”的文字。
引这段文字,主要是我觉得朱光潜先生的“宇宙的情感”与我们常说的“世界本质”有相通之处。这也让我想起了李叔同先生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所营造的意境和“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所饱含的真实情感,不正是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一个注脚吗?
 

境界不同,人生不同
对于世间众生而言,若从第一重境界进到第二重境界,进而再进到第三重境界,其人生的感言大概会是:人生如梦!若是其能从已感受到的第三重境界再重至第二重,进而又入第一重境界,则其人生的座右铭该是:勇猛精进。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赞(46)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04 20:39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21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