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在《金瓶梅》里看到自己[8P]
本頁主題: 在《金瓶梅》里看到自己[8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雪狮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805
威望:1047 點
金錢:1847 USD
貢獻:3900 點
註冊:2021-04-22

在《金瓶梅》里看到自己[8P]

[size=4]
小时候我没什么玩具,读书大概是最愉快的享受。初一的时候我已经读完金庸小说全集、古龙小说全集、四大名著之类,常常有一种学富五车的错觉。家里能看的书,基本都读了。我爹还有一个上锁的实木书柜,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就一直琢磨着怎么给撬开。

 



后来在一个炎热的夏夜,我像做贼似的撬开了那个书柜,从此打开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那里面是三言二拍的正体直排本,《全本金瓶梅词话》、《十二楼》、《萤窗异草》、《国色天香》、《九尾龟》之类。三言名气比较大,就从三言读起。后来我一度觉得我的繁体字阅读和书写能力跟这段读书经历有关。

此外,就是《金瓶梅》对我的冲击比较大。那时候囫囵吞枣读了,就是觉得这书好黄,尤其是书中的性描写,不是很懂,但也懂了一些。后来好多人说他们是苍井空老师给启蒙的,我回想我的少年时代,说是潘金莲老师给启蒙的,似乎也差不多。

后来我就把这事儿给忘了。我反复阅读的中国古典小说,只有《红楼梦》,大 约看过七八遍,文本上是比较熟悉了。那大概是一个少年关于美好生活和生命的向往吧。我特别不喜欢《水浒传》,因为讨厌杀戮,也讨厌招安,所以只读了一遍。

 



几年前,我重读了《金瓶梅》,才发现少年时代大人天天挂在嘴上的金句“你长 大了就知道了”竟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些书,一读、再读、三读时读感觉完全不一样,能够看出很多之前不知道的道理或者事实。这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叹,毕竟是经典啊。
经典之所以经典,乃因其具有穿越时空和历史的持久魅力。你会觉得书中登场的角色似曾相识,乃至对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竟然也能感同身受,甚至觉得主人公的某些特质居然和自己有点相似,等等。说到底,就是因为在经典著作中,读者很容易能够看到自己——人性是亘古不变的,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读书就是一场认识自己的挑战,亦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在读《金瓶梅》这部书时,很少有人说: 在《金瓶梅》中发现了自己。然而我自己却真切地觉得,《金瓶梅》的世界,就是我们当下的世界。或者说,竟然就是同一个世界。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我们和潘金莲玩赏的那个月亮是同一个啊。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这样莫大的勇气,坦然承认我们作为读者和《金瓶梅》之间的密切连接。一句话总结,读《金瓶梅》,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金瓶梅》里有些不容易被感知和观察到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能够真实而准确地认知到,我们和西门大官人府里的这批人,其实挺类似的,就是同一种——人,以及,作为“人”的存在,如何具有高度一致的共性。

 



当然,首先被关注的就是性的部分。中国文化史中等同于力乱怪神的性,从来是不能公然宣之于又的。然而越是隐秘并成为禁忌的性,却恰恰是人类从来不能或缺之事。在中国,性可以被有限度的公开谈论,恐怕也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吧。要说我们面临的性禁忌,和晚明(《金瓶梅》的成书年代)相比,其实是差不多的。

排除了立德立言立功的西门庆,在他三十来岁的人生历程之中,只做两件事,搞钱、搞女人。西门庆唯有在性生活上才能找到自身的意义感和存在感。他是被欲望奴役的 “人”,但他确实就是个人啊。谁没有欲望呢?支持儒家知识分子——即所谓的士——活下去的理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当然是场面话,虚心并不一定使人进步,但虚荣心一定可以。但这何尝不是欲望呢。

 



西门庆的欲望是被放大的吗?我觉得并没有。搁在今天的某些场合里,他恐怕是被嘲笑的对象吧。古今同心,千古一理,有什么理由去批判西门庆呢。李瓶儿去世时,西门庆的情话多么真挚,比一些贪官可是强太多了。

西门庆在探索肉体的极限,潘金莲也是。其实在那个时候,“颜值即正义”早已成型。潘金莲变着法的取悦西门庆,把自己打扮成丫鬟,这不就是今天的女仆装和制服诱惑么?逢年过节,房事之后,不是给钱就是给礼物,这和我们今天的情人节、圣诞节的酒店消费有多大区别呢?

身体是人类最大的疆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身体开始,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亦从身体结束。性和欲望,即美好又令人害怕。我是觉得兰陵笑笑生都写到了,他既肯定欲望又否定欲望,他有自己强烈的纠结。

 



当年清廷立宪时,亲王载泽带着考察团去日本学习,堪称日本宪法的副总设计师有贺长雄,语重心长地对考察团说:制度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解放人。在我看来,伟大的制度固然可以解放人,伟大的文本当然也可以解放人。《金瓶梅》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本。

未知死,焉知生?中国人因为 一直忌讳谈论死亡,往往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不知所措,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克服。恐惧死亡,并转移视线,只注重在世时的欲望,所以很多人的一辈子 就活成这个样子——活的时候没死过,那么死的时候就像没活过。不讨论死亡就无法确立人生的意义感。

《金瓶梅》描述了幼儿的死亡,男人的死亡,女性的死亡。这些人都是“和死亡迎面相撞”。《金瓶梅》里的死亡,有很多今人看来动容的场面。比如李瓶儿的死,她交代了各种后事,接受这被时空抛弃的绝望。她死得无声无息,而且死了之后立刻被人遗忘,就像没有活过的那种死。

 



西门庆死前有一个详细的遗嘱,有什么钱没收上来,什么帐还在欠着,房产怎么处理,交代得清清楚楚,是一个典型的商人的死亡。你说西门庆活得不明白,在这些事儿上却分毫不差,你说他活明白了吧,他又深陷自己的欲望不能自拔。仔细看看,这不正是今人一样面临的问题吗?

西门庆的死像恐怖片。他要预见自己这样死法,还不如当年不要逃跑,被武松一刀杀了,反而更快一些。活的时候快感越是强烈,死的时候痛苦越是漫溢。西门庆尸骨未寒,一家老小就开始各怀鬼胎小动作不断。这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分遗产吵得兄弟反目姐妹成仇是不是差不多?李瓶儿死后,她的身外之物也被迅速瓜分。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死亡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死亡也照见别人对死者的态度。追悼会上的花团锦簇和溢美之词,其实都是假的。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部分。

真相是残酷的,也许不能为人所接受,但又必须接受。我记得小时候读《增广贤文》,里面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真”,我问父亲说,“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那到底是要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再举一个例子,一方面中国人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方面又告诫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请问到底是要烧柴还是要碎玉?
2003年秋天,我在宁夏陶乐县(现在建制已经取消)遇到了一个曾经偷盗兵沟汉墓的盗墓贼。他告诉我,一般上阵都是父子兵。挖完盗洞,必须儿子下去捡宝,父亲在洞又守着。我问他,为什么不让父亲下去?他苦涩地笑了笑:儿子杀老子容易,老子杀儿子,下不去手。

 



那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第一次被生活的真相震撼到。在巨大的财富面前,父子关系竟然是如此脆弱。两人不看井,三人不锯树,这些朴素的生活真理,背后就是生活的残酷真相。《论语》、《孟子》里的中国,和《增广贤文》里的中国是两个中国,却又准确无误的相重叠。

《金瓶梅》里写到西门庆和应伯爵他们结拜兄弟,虽然应伯爵年长,但仍然尊西门庆为大哥,因为他有钱。这不禁让人想到,很多自媒体在提到某富商时, 不加掩饰地称其为“马爸爸”。我在微博上看到好多女生说“我老公”,仔细一看说的是王思聪。这么看,应伯爵还是有点底线的。

王六儿和韩道国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作为老公的韩道国,明知西门庆来家里是跟自己老婆睡觉,他装作不知,给他们行各种方便。我想起多年前媒体报道的真实故事,和韩道国一样,都是为了活着。

西门庆给孩子起名官哥儿,希望他长大成就功名,不要像自己混成商人。他深深知道自己在那些东京大员面前的卑微与弱小,他的财富在权力场上不值一提。

西门庆是恶人吗?不像。他解决了多少就业啊,他上缴了多少税款啊。是好人吗?也不像。潘金莲是恶人吗?她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奔放。是好人吗?她养猫伤婴的那种苦心孤诣真教人齿冷。没有什么事是用善恶一笔带过的,也没有什么人是用好坏一字定性的。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广阔的灰色地带,黑白分明的对错、善恶、好坏是没有的。我们要理解并接纳这种灰色。

 



《金瓶梅》照见人性的深渊,这部书描述的世界就是我们周边的世界。四百年前是,现在也是。


赞(2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18 14:3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09 18:39